虽然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四者在主体、对象和方式上各有侧重[63],但其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即通过最广泛的学习,掌握应急技能、强化应急意识、提升应急素养。从广义上来说,宣传、培训、演练都是不同形式的教育。宣传教育培训演练机制的地位与作用无可置疑,但与其欲实现的三个目标为评价标准进行对照与检视,我们现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开展失衡
宣传教育培训演练是一个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过程,但囿于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实践中宣传教育培训演练机制的落实表现出极大的反差。(1)地区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较发达城市与较落后城市之间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开展情况不一致。总的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越慢,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就越难得到落实,反之则反。(2)年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年龄段之间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的开展情况不一致。我国的现状是,年龄的增长与学习的机会呈反比曲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考学、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挤压了安全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北京市“7·21”特大暴雨灾害77人的遇难者名单中,有47人为溺水死亡,其中多数人(成年人)是因被积水困在车内等不到救援且自救无方所致。(3)内容不均衡。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在内容上的偏失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不广泛。例如,中小学与幼儿园主要是就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防盗和游泳等户外活动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演练多是以地震与火灾为情景构建,对于劫持人质、危化物品泄漏爆炸、大型群众性活动等知识涉及较少,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覆盖面较窄。第二,重点不突出。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的内容千篇一律,未能结合自身特性来突出重点。例如,就概率而言,武汉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远胜于地质灾害,但就笔者了解,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却一边倒地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学习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应急知识固然重要,但仅因近些年我国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忽略了地区的特有属性,未免显得有些主次不分。
(二)形式单一(www.xing528.com)
就宣传而言,主要采用的是张贴海报、口头宣传的形式。就教育和培训而言,主要采用的是授课、讲座的形式。这些方式较为单一,多为单向传递,缺乏互动性;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范围局限,缺乏广泛性。[64]例如,浙江省2005年印发了1550万本《浙江省公众防灾应急手册》,但调查显示阅读率为33.4%,理解率为38.5%。[65]就演练而言,因受思想认识、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应急演练多为有准备的“预案式”演练,缺乏考验临场反应的“突击式”演练。方式的单一使得我国应急演练多为按部就班地走流程,“演戏”“走秀”的成分越来越大,难以真正检验人们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养。
(三)学用脱节
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每学期应组织学生演练一次;200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42条第2款规定,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学校应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2014年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规定,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应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应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即便有硬性规定,但现实中依旧是悲剧不断重演,如2013年2月27日,湖北襄阳老河口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件,14人受伤,4人死亡;2014年9月26日,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件,31人受伤,6人死亡;[66]2015年11月9日,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秋游时发生踩踏,16人受伤,5名学生伤势较重。[67]按照“知行合一”的观点,理论中的知识若不能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就不算掌握了真的学识。对此,笔者不禁产生疑问:面对踩踏尚且如此,若遭遇爆炸、地震等重大事件,后果将如何?每月、每季度至少一次演练的频率为何还不能提高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现在所学无有所用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