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转型内涵界定
“转型”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生物物种间的变异,即微生物细胞之间以脱氧核糖核酸形式转移遗传物质的过程。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是西方社会学家对生物学 “转型” 概念在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中的应用,用它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来描述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换的过程。我国学者也主要从现代化过程这一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对其界定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意味着经济结构和其他社会结构的全面性转换;有的认为狭义的社会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型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社会;广义的社会转型指人类社会社会形态或社会类型的转变。[7]还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过程。[8]从法学角度,笔者较为认同罗豪才教授对“社会转型”的内涵界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转变,治国方略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发展,以及国家社会高度统一的一元结构向 ‘国家— 社会’ 二元结构的过渡”[9]。
(二)中国社会转型特点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特点。[10](www.xing528.com)
(1)转型时空的压缩性。从时间上来看,西方国家向现代化转型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历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真正致力于现代化转型也不过40 余年历史,传统的、近代的、现代的乃至后现代的时间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并存;从空间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后现代化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达,知识化和信息化已经或基本完成,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均未完成,又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面临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因此,中国社会转型是在压缩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转型难度与风险都是相对较大的。
(2)转型动力来源的外发型。从转型动力来源来看,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内发型的,这类社会转型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内部力量的推动,外部力量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基本属于这一种类型;另一类是外发型的,这类社会转型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因素居于次要地位,其往往具有一定的应激性。 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属于外发型的,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全球化竞争带来的改革需求,需要以社会改革的方式回应。
(3)转型推动主体的国家性。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自然演进型的,是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社会转型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合力完成的。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国家(政府)主导的,社会力量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国家 (政府)是社会转型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