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及水色是水光学因子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前者是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后者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洋中悬浮物质所决定的海水颜色。二者都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的指标,关系极为密切,水色高(水色号小),透明度就大;透明度小,水色就低。
影响透明度及水色的因子有: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的含量;江河入海径流;天空中的云量;海水的涡动与混合;以及风、浪、流、潮等。
由于近岸海区悬浮物质、浮游生物的含量较高,又受大陆径流等影响,因此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透明度及水色分布的特点是:近岸低,外海高;浅海水色黄绿,深海深蓝;河口区水色浑浊,透明度最低。大陆架浅水区,低透明度所占据的范围大致与沿岸水团的位置相当;而在深水区,主要受暖流流系及外海水团所控制,具有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色。整个中国近海自北往南,由近岸到外海,水色由浑浊逐渐过渡到清晰,透明度由小逐渐增大。除河口地区外,等透明度线分布趋势大致与海岸平行,外海与海流的主轴方向一致。由于长江、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在长江口和黄河口附近,各自形成一个显著的低透明度或黄色的浑浊水舌。水舌方向分别指向济州岛和渤海中央,与上述地区低盐水舌的分布相似。
渤海因有黄河、海河、辽河及滦河等注入大量泥沙,温度又比较适宜,浮游生物丰富,是中国近海透明度最小、水色低的海区。近岸一带海水浑浊,多呈黄色,透明度小于5米;尤其在黄河口附近,海水似泥浆水,透明度只有1~2米,有时甚至不足半米。仅海区中央透明度稍大,在10米左右,海水多呈绿色。
黄海的透明度大于渤海,沿岸多黄绿色,透明度一般小于8米;黄海中央透明度稍大,约10~15米,最大20米。
东海的透明度及水色分布与渤、黄海不同,等透明度线分布呈东北—西南向(与海流、水系的分布有关)。大致以台湾—济州岛一线为界,把东海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透明度区。以西为低透明度区,一般为3~15米,水色多呈绿色,尤其长江口附近水色最低,透明度不到3米;以东为高透明度区,主要受黑潮及对马暖流影响,悬浮物质少,透明度较高,约20~30米,水色呈蓝色。黑潮主干区透明度最大,高达40米左右,海水呈深蓝色。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近岸的等透明度线分布趋势与海岸平行,也呈东北—西南向,透明度较低,在5~15米之间,水色为黄绿色。(www.xing528.com)
除珠江口、红河口及湄公河口附近为低透明度区外(透明度只有3~10米),南海的透明度及水色都比较高,一般为20~30米,水色呈蓝和深蓝色。
南海透明度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大陆沿岸低于东部岛屿沿岸,前者为绿色,透明度为10~20米;后者为20~30米,多呈深蓝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西部大陆沿岸多源远流长的江河入海。在北纬14~20°及东经110~120°的范围内,水色深蓝,透明度25~30米,最大35米,为南海高透明度区。
北部湾及暹罗湾的透明度为5~20米,其分布趋势是由湾顶向湾口逐渐增大。
透明度及水色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海水冷却下沉,对流混合强烈,加之风大,浪大,水层不稳定,海水变浑,水色低,透明度小;夏季因海水增温,垂直稳定度增大,水色和透明度都比较高。至于河口地区,一般在江河入海径流小的枯水季节透明度较大;洪水时期则相反,水色、透明度均比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