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异常冰情,系指重冰年和轻冰年两种情形而言。
历史上渤海的严重冰封现象发生过三次,1936年、1947年和1969年。
重冰年的特点是冰期长(比一般年份的冰期长15~25天),结冰范围大(比一般年份大1~2倍),冰层较厚,港湾及航道被封冻,冰质坚硬,冰的堆积现象严重,船只被冻在海上,海上建筑物遭到破坏,气候偏冷,冷空气势力强而活动频繁。
渤海除海区中央及渤海海峡外,几乎全被海冰覆盖。辽东湾绝大部分海域被封冻,几千吨的海轮无法通行。该湾南部湾口处有大量的浮冰块,冰块大小不一,小者几平方米,大者达几十平方公里。除湾口附近冰厚8~20厘米外,湾内冰厚30~100厘米,最厚达2·5米。
渤海湾沿岸海冰堆积现象严重,一般为2~3层海冰重叠在一起,多者4层,冰厚30~70厘米,最厚1·5米。堆积高度2~4米,以致在大沽口外形成“冰丘”。冰情由渤海湾西岸向东逐渐减轻,塘沽新港被封冻,破冰船几乎停止作业,海上生产困难,许多船只被冰围困而无法航行,随风和冰流而漂移。有的船只被海冰推移搁浅;有的被海冰挤压而船舱进水和船体变形;海上建筑物被海冰推倒或割断支柱而倒塌。有时海轮被冰围困后,旅客下船在冰上步行而登岸。渤海湾的结冰范围甚广,海河口外结冰宽达200多公里,直至东经121°附近,海面还有4~5厘米厚的薄冰。
至于莱州湾,沿岸结冰宽达25~30公里,许多渔船被冻结在海上,渔民下船后在冰上可步行登岸,甚至牛车也可在冰上通行。
渤海的轻冰年份有1935年、1941年、1954年和1973年。(www.xing528.com)
轻冰年的特点是结冰范围小,冰薄,冰期短,对海上生产无影响,气温较高,气候偏暖。
除河口、浅滩、个别海湾及岸边地区有冰外,大面积的冰区只出现在辽东湾北部,而渤海的广阔海面无冰。据计算,轻冰年的冰区面积只及常年的1/3至1/2,常年的冰区面积为渤海相对面积的40%左右,而轻冰年只占渤海相对面积的10~20%。轻冰年份除营口、鲅鱼圈等地有固定冰外,许多地方无固定冰出现。冰层较薄,堆积现象也较轻,航道基本无封冻,船只通行无阻。冰期普遍较常年冰期缩短5~40天。从气象条件看,轻冰年份强冷空气活动较少,强度也弱,大风次数少,持续时间短,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气温高3~4℃,渤海及黄海的海面水温比多年平均值高1~2℃。降温不明显,不利于海水结冰。
寒潮侵袭造成的长时间持续低温是中国海冰生成的主要原因。海冰形成后,伴随着天气回暖,气温和水温上升,海冰也逐渐融解消失。因此,中国的海冰都是当年度生消的,无“二冬冰”及“多年冰”。
中国海冰的形成、发展和消失过程,对应着初冰、发展期、盛冰期及融冰期3个阶段。这些过程主要取决于热力和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在海冰形成和消失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当海冰形成后,动力因子对海冰的运动和堆积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中国北方沿岸的堆积冰是个普遍现象。因热力、动力因子都存在着随时间的变化,故冰情也有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
异常冰情的出现,与大气环流、天气与气候的异常有关。冰情的轻重程度主要视气候的冷暖和寒潮的路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定。冰情严重的地方往往在河口、浅滩和港湾地区,像辽河口、海河口、黄河口及鸭绿江口等均为中国冰情严重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