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继新
一
教育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向面向全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自身的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必然导致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全面嬗变。在教育内部诸因素中,学校管理的变革最为关键也最敏感。
学校管理,是以实现学校工作最优化为目的,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原理、法则、手段,对学校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各种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学校管理是学校发挥自身功能,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的保证。因此,可以说,没有管理,便没有真正的学校;没有学校管理,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定的学校管理,既是适应一定的教育而产生的,也是巩固、强化、推进一定的教育的手段。在应试教育中,学校管理成为应试教育的管理体系,既是应试教育的附属品,又是应试教育的加固剂与推进器;其目标、过程、原则、方法、体制、机械、制度及其管理下的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体育卫生工作以及总务后勤工作等等),都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指向的。整个学校的各种要素被组装为一部严密的升学机器;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人的本质均被严重的歪曲;教育的规律、学校的社会功能也被严重地破坏。因此,教育转轨,首要的就是教育管理的转轨变革。
二
但这种变革是否很快就能实现呢?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变革,虽然是十分紧迫与非常重要的任务,但又绝不是轻而易举,立马可待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艰难与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我国的改革大势及其进程是一致的,是在我国国情的总制约下,由我国教育的实际所决定的。
1.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人口素质不高,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低,历史包袱沉重与历史教训深刻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只能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逐步拓展,渐次扩大的方式的进行,而不能采取急风暴雨式的“突变”方式。教育的改革也是如此。教育虽然应该适度地超前发展,但绝不可能超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及社会发展的总水平,也就是必须是逐步改革,不断深化。如办学体制的改革,办学条件的改善,收费制度的改革等都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2.教育转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育转轨,是指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化,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紧迫的任务。然而,完成这个任务也同样不是立马可待的事情。
首先,应试教育,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曾给我们留下一个统治人们的思想数千年的儒教文化与绵延一千多年的科举文化。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人不识,一举成名天下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便是这些文化创造的蛊惑人心的“至理名言”。在这些“至理名言”鼓动下,人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以图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虽然科举制度早在20世纪初便被废弃了,但科举文化的影响并没因此而消失。人们依然以“科举”的眼光来看待如今的“高考”,也依然以皓首穷经的意志来谋求金榜题名的荣誉与利益。这是一种顽固的社会心理。
其次,应试教育在我国有很强的现实经济背景。我国经济既落后,又存在城乡差别与行业之间的差异。国家搞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但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规模不大,使教育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尖锐的矛盾。高等教育在事实上成了少数精英的特权,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而得到极致的发挥。这是导致“万众争渡独木桥”,将升学大战愈演愈烈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再次,应试教育,有突出的教育自身的根源。我国的教育,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素质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因而,也是不发达、成熟度低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主体地位不高,经济基础薄弱,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我国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而对社会舆论的敏感性、对社会心理的屈从也异乎寻常地突出。这加重了教育的脆弱性与依从性。素质教育,尤其是处于建立中的现代素质教育,比之应试教育(有传统性、经验性、机械性等特征)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以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与条件保证等,而这一点又是我国教育的固有的弱点。(www.xing528.com)
从队伍方面讲,我国教育的行政管理队伍、学校管理队伍与教师教辅队伍,自上而下,各个方面,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事业心责任感与业务水平方面都参差不齐,与建立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都有不少的差距,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历史文化的、经济的以及教育自身的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深厚土壤与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我们知道,改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改善我国教育的经济基础与教育队伍的水平的落后状况绝非易事。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基础的。而应试教育是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伴随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而产生、膨胀起来的,足见其根之深、其惑之重,教育转轨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3.学校管理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国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渐进性;教育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教育转轨的渐进性;教育转轨的渐进性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变革,只能走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线。学校管理变革,是教育变革与转轨中一个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区域。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例如,要真正地、彻底地落实现代学校管理的体制——校长负责制,就有赖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要真正地落实教职工聘任制,不仅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及社会转型来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而且还需要劳动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的支持,甚至还需要社会文化心理发展的支持。分配上要真正地、彻底地落实“按劳分配”“优质优酬”,同样既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投入的扩大,也有赖于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中确立起来的学校管理内部其他管理制度的落实,否则,是根本行不通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学校评价体系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是教育转轨时期学校管理变革的最有价值也最艰难的部分。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乃至对学校管理自身的评价等与社会文化心理,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升学考试制度等有直接的关联。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评价体系是重灾区,集中反映了整个外部力量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在教育转轨时期,其又是敏感区,集中反映了在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教育转轨的艰难。其渐变性比学校任何别的管理因素都要突出得多。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其对整个学校管理变革的渐进性过程是有决定性的影响的。
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渐进性规律除由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的决定性的制约以外,也与其身的规律性有关。任何一项管理体制的变革,尤其是自身完善性的变革,都会有一个与旧的存在土壤逐步分离和与新的生长环境逐步接轨的过程。这是由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可以设想:即使学校管理变革的一切外部条件都已具备了,其自身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而必须经历一个酝酿、初步形成、不断完善直至成熟的过程。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其中就有一个非常尖端课题,这个尖端课题至今仍是所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最主要难题之一。而由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以及后勤总务工作等构成的学校的工作体系,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管理工作既有丰富的质的内涵,又有巨大的量的外延。要实现其变革,也只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绝不可以一蹴而就。
三
教育转轨时期,学校管理变革的渐进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认识这一点,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帮助我们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应试教育是危害深远的有害教育的,许多学校管理工作者,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情,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对之深恶痛绝,他们希望通过急风暴雨似的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在一夜之闻斩断应试教育的枝枝节节,建立起崭新的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这是不可能的。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规律都不允许我们急于求成。事实上,有的学校由于采取近似于“休克疗法”的突变改革,导致教职工的思想混乱,教学秩序大乱,社会舆论沸扬,教育质量骤降,这便是教训。对学校管理变革的急躁情绪不仅存在于一些学校管理者中,也普遍存在于社会上及教育系统内部广大的关心教育进步的领导与群众之中。这种来自上与下内与外的急躁情绪,给学校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都应正确冷静地对待。我们要大力宣传教育管理变革的“渐进性”道理,以减少和消除急躁冒进情绪,避免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帮助我们减少挫折沮丧情绪,不认识学校管理变革的渐进性规律,头脑发热,急躁冒进,必然摔跟斗,碰壁。好心办不成好事,得不到应有回报,这很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使人灰心丧气,悲观消沉,甚至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认识了“渐进性”的规律,就可以避免急躁冒进行为,也便避免挫折与沮丧滋生。即使发生了,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帮助我们建立改革的信念,树立改革的信心。教育管理变革,虽然是渐进性的,但绝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它是完全有希望的。因此,管理者认识这一点,就可以树立改革信心,坚定改革信念,对学校管理的改革作执着的追求,以成熟的心态和坚定的步伐来推进学校管理变革,推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果我们因为变革的艰难而丧失变革的信心,放弃变革的努力,那是绝对不可取的。
帮助我们稳步地推进管理变革的进程。认识学校管理变革的渐进性规律,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提高把握学校管理规律的能力。渐进性必然包括了有序性、层次性、梯度性。把握了这些,我们能更好地找准管理变革的突破口,理清学校管理变革的思路,分清学校管理变革的轻重缓急,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管理的变革,推动学校由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轨。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渐进性”虽是学校管理变革的一般性的规律,但这绝不是说每个学校的管理变革的速度应该是一样的。由于各个学校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不同,其管理变革发展也将是不平衡的。那些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好,模式转换灵活以及机遇多的学校,是完全可能快一些实现由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向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转化的。另外,学校管理内部各因素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管理者要善于把一般的规律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做推进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促进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