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人之道: 邓继新校长的办学新思路

成人之道: 邓继新校长的办学新思路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在深圳差异已越来越小。总之,在深圳教师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学校的硬件软件越来越好,非重点学校正在起变化,条件不断在改善,重点非重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了。

成人之道: 邓继新校长的办学新思路

深圳的很多家庭来说,吃饭问题已退居其次,孩子的教育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孩子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不要悲观。

中国的老传统,喜欢将大家捆在一起,匀速前进。这不好。

记者:许多家长都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孩子教育得好不好,责任全在学校,您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

邓校长:现在实际上整个国家教育(深圳教育)都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需要重新认识。

教育好孩子,学校无疑有很大的责任,但与六七十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是,今天的家长不能按过去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的眼光来看学生,家长首先要更新观念。从过去那个传统的、自己所受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理由是,现在我们已进入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教育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学校教育的功能正在相对缩小。孩子们过去六天在学校,一天在社会,现在五天在学校,两天在社会,这两天主要是在家庭。还有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加起来全年约有五个月的时间不在学校。家长应该看到,社会的教育作用在扩大,尤其在深圳,电视、电话、录像、影院、电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家里通过计算机做作业,通过电话学唱歌,通过电脑学美术,通过电视学舞蹈,见到这种情景,老师没法知道,家长就要管,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六七十年代,很多家长的主要职责是养家糊口,没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现在不同了。对深圳的很多家庭来说,吃饭问题已退居其次,孩子的教育成了最头疼的问题。一些家长一方面工作忙,一方面又苦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便想到了请家庭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请。对请家教我虽不反对,但也不提倡。我觉得有两个误区要澄清。一是怎么评判孩子优劣的问题,是不是学的时间越长、学的门类越多就越好?有的父母为孩子请了美术家教,又请了音乐家教,还请电脑家教,不惜花费钱财,望子成龙。广义家教,包括学科辅导及业余爱好(学琴学画等)辅导,不请个老师教教恐怕不行。对孩子来说,除了生病耽误的功课,需要临时请一个家教补补课外,一般情况下不必要请。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培养了依赖心理。有的学生刚读小学一年级,才启蒙,就请了家教,今后怎么独立思考?怎么成为有用之才?孩子才六七岁呀,父母就早早地给他一根“拐杖”,生怕他摔倒,从小就靠这根“拐杖”来扶持,面对未来社会,这绝对不行!它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尤其影响其品格的培养,造成心灵上的很大的阴影。二是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处在一个长期的紧张过程中。学校紧张,回到家里紧张。加压补课,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强化训练,围着考试分数这一根指挥棒转。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苦不堪言,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童趣。许许多多的孩子,几乎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轻松的日子,有的产生厌学情绪,有的产生心理障碍,个别的甚至被迫轻生……

家教是一门艺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把家教搞好的。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望子成龙心切,管你需要不需要,给你搞了再说。我个人认为,一般性的家教,根本没有必要。家教热应当降温。

记者: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重点中学,但实际上,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都因名额有限,不能满足这一愿望。您作为深圳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对未能如愿的考生及家长,有何劝谕?

邓校长:在同一个区域,设置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是一个历史性现象,它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它的弊端就在于对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不能体现出一种平等。发达地区,这种不平等相对小些,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差距就大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读重点中学,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敢于面对现实。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不要悲观,要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让孩子去适应非重点中学。在那里读书,只要发挥好自己的特长,挖掘出孩子的潜能,一样成长,一样有出息。家长们要看到这一点。要以平常心看待此事。别说考一个重点高中,即使考上重点大学,毕业了,孩子能否有所作为,也要放到社会中去检验。社会才是成才者的摇篮。

家长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在深圳差异已越来越小。尤其是小学,是实行地段划片招生,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等都差不多,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总之,在深圳教师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学校的硬件软件越来越好,非重点学校正在起变化,条件不断在改善,重点非重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了。

记者: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在您接触了大量“移民家长”之后,您认为他们应当建立一个怎样的人才观?(www.xing528.com)

邓校长:是的,我接触了很多“移民学生”的价值,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就是儿女有没有读好书,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就看他(她)成绩怎样,能否考取大学。这是片面的。就是大学生,也不一定是才。才的观念,必须是指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些大学生毕业了,对社会没有贡献,这种人就不叫成了才。反观中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不能读上大学,但他们今后会成才。这是因为,人才不是谁主观赋予的,要经过社会的严格检验。现在从内地和港澳台许多有名望的大企业家群的崛起来看,许多人都没进过大学的门,但他们在社会的实践中获得了十分有用的知识。有些人不一定是读大学的料,但他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了才。所以家长观念上思想上要开明,对孩子,量力而行,尽力为之,只要他努力学习珍惜生活,这就够了。不要认为考大学才是唯一的路子,也不要逼孩子去挤高考这条“独木桥”。

家长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脑子不转变,就会对孩子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小孩不是这个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材料。这么一想,你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成人,不知道要成才,必先成人。现在有些家长只关心分数,这太局限了。应当首先关心孩子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心,对他人是否有爱心,团结同学,乐于奉献;是否遵循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人有礼貌,讲法律,懂得约束自己。这是他今后的做人之本。有了这些,一切都办好了。拥有知识,只是步入人生道路的一个方面,你如果有了自觉自主的进取心,善于把握自己,当不了第一,可以当第二、第三。进取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它,抓住契机,今后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据我观察,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自觉性强,成绩差的,往往自觉性差。对这些,家长要从“分数情结”中解脱出来。整个家庭教育水平要上档次。对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全社会都来探讨家庭教育,在深圳,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因材施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深圳中学的超常实验班,一直是社会上关注教育的人士议论的焦点之一,你能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邓校长:因材施教,培优促特,是我们学校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个基本思路。我们现有的4届初中超常实验班(每年招一个班,现已招了4年共4个班),就是这个思路下的产物。实践的效果是好的。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大学生班的设置,涌现了像宁铂等一群成绩超常的少年大学生,就是为了回应社会要求早出人才的结果,也是学校因材施教的集中体现。如何看待超常儿童的培养,社会上多少有些误解。应当承认,青少年的智商是有差异的,稍懂教育常识的人就知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一个很拔尖的学生,与一个很落后的学生,同处一室,上同一堂课,拔尖的学生就觉得讲得太慢,吃不饱;很落后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快,听得很吃力。将他们分开后,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大家都解放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超常实验班就是将学校拔尖的学生编成一个班,老师根据他们的特点,灵活把握,把课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家长反映都不错。几次全市性的数理化竞赛,超常班学生平均分数均名列前茅。这有何不好?这就是老祖宗所说的因材施教。

重视优生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不关心爱护中等生或后进生。中等生有中等生的教育法,后进生有后进生的培养法。二者并不矛盾,也不对立。学校花点力气,培养几个拔尖人才,并不就会牺牲后面的一大批学生,不会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说起来这又牵涉到中国的老传统,喜欢将大家捆在一起,匀速前进。这不好。

因材,是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英国新加坡在小学4年级就开始分流,按照学生的不同智力,分成不同的班级。有需要“加餐”的,有需要提高的,还有一种是很落后的,属于“特殊护理”。如果不从小孩实际出发,硬要到重点学校,重点班,结果他读书读得很累、很痛苦,厌学逃学现象由此而生,对孩子没有好处,因为孩子没那么个心智,对书本中的一些道理理解不了。学习太吃力,跟不上班,你这不是苦了孩子?

这又是一个误区。以为把孩子从非重点班转入重点班,学习成绩一定就有提高。怕的就是这种误区!我认为,只要教师能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帮助教育,负责地善待每一个孩子,做父母的,就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管他重点还是非重点。关键是要适合你孩子的口味。从某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对你孩子的尊重,对你的孩子,也更能体现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从深圳当前出现的“家教热”现象分析,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感责任重大,我们更要不断努力地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水平,研讨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得其所,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总之,面对家长们对子女的愿望,学校还要抓紧改进自己的工作,有许多工作要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