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市三中校长邓继新:新思新路,创造未来

沙市三中校长邓继新:新思新路,创造未来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足现实,把握历史与未来的交点1987年11月,邓继新调任沙市三中校长。邓继新把办学的标高定在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刻度上。于是,沙市三中的第一个“三年规划”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了。沙市三中的办学目标是:办第一流学校、育全面发展人才、出系统的改革经验。纷至沓来的多种责难、非议,使邓继新的设想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邓继新真是铁了心。在邓校长的倡导下,“沙市三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班”正式成立了。

沙市三中校长邓继新:新思新路,创造未来

立足现实,把握历史与未来的交点

1987年11月,邓继新调任沙市三中校长。步入三中,映入他眼帘的既有富丽堂皇的大理石校门,也还有一座旧式三层建筑的教学楼,风雨无情的侵蚀,使他褪去了青春红颜;走访教师,他既看到了两栋教职工宿舍大楼,也看到了一些五十岁左右的老教师仍住着光线幽暗的澡堂和低矮潮湿的危房;走进教室,他既看到一些新颖独特、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也看到了不少“填鸭式”的满堂灌;面对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先进与落后的交错,改革与传统的反差,邓继新冷静地思考着:这就是具有五十年历史的省重点中学。当他的视线从满壁生辉的荣誉榜上移开,转向学校的方方面面、各层各级时,他很快发现:这所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窗口学校正面临职称评聘、经费短缺、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种种压力,邓继新深深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学校行政的领导。”对现代基础教育,邓校长站在历史的高度认为:“从教育的超前性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现代素质教育,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才是基础教育的出路。”邓继新把办学的标高定在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刻度上。他和干部们一道,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制定出治校规划和发展蓝图:第一步就是要用3至5年的时间把三中办成全省名副其实的重点中学,教育改革要走在全省中学的前列。

于是,沙市三中的第一个“三年规划”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了。沙市三中的办学目标是:办第一流学校、育全面发展人才、出系统的改革经验。代表们注视着发言的邓校长,透过他那消瘦的身躯,都觉得他好像在摩拳擦掌。经过热烈的讨论,“三年规划”一致通过了!1988年8月,在全省重点中学校长会上,邓继新把“三年规划”全盘托出,省教委领导称赞道:“好,三中的改革方案是先进的。”

然而,改革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具体实施中,要使家长们更新传统的人才观,要使教师们改变多年形成的质量观,可真不易啊!有的教师怀疑,有的家长摇头,学生们更多的是关注。特别是高三年级,素来被认为是“特区”。有的教师忧心如焚,摆出了一桩桩典型事例,说明只有“苦干”,才能“快上”,要争课时,要强化考试;有的家长给学校写来了“督战信”,要求对学生“加码、加油、加劲!”有的学生找到校长说:“……是不是慎重一点好?”语言是委婉的,目光是央求的。“慎重?我就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决定的,出了问题我负责。”

邓继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纷至沓来的多种责难、非议,使邓继新的设想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因为他相信真理在他一边。

在每次会议或个别交谈中,他反复强调办学不能患“近视症”,不能有个人“得失观”,要站在国家和事业的高度去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堵社会风气的冲击。他要迎难而上,宁可承担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能因循守旧放弃改革。邓继新真是铁了心。

建设未来,塑造心中的教育大厦

在邓继新面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现代素质教育的模式,他决心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踩出一条路子来。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和对在校学生的分析,他看到,中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知识面窄,思想不活跃,自学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差。而社会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要具有独立获取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要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竞争观念;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等等。邓继新从中找到了中学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最佳结合点,构建出具有沙市三中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五育和谐发展的框架体系是一项系统的整体工程,邓继新组织施工,分步会战,一场真刀真枪的改革之战在三中校园展开。

邓校长常说:“校长应该是一名德育行家。”为发展和完善三中特色的德育序列化体系,为建设好班主任这支德育骨干队伍,他绞尽脑汁宣布了五条措施:(1)政治上关心,积极培养班主任中的积极分子入党;(2)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探讨德育理论,实施《德育大纲》;(3)提高班主任待遇,由国家颁发的8元津贴增加到20元,市级三好班级的班主任工资上浮一级;(4)定期外出进修,连续三年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可以有一次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5)实行见习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制。五条措施的出台,外校的同行们都赞叹不已:“邓继新真有气魄!”

校长坚持德育岗位,落实全员育人措施。邓继新分管一个年级、蹲点一个班级,下班听课,与学生谈心。“要使德育真正硬起来!”他制定了干部德育岗位的四个制度:由校级干部每人蹲一个班级的德育包班制;由校级干部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三年一循环的年级负责制;由中层以上干部轮流的值日制;由校领导与学生骨干共同组织的每月一次的思想教育宣讲制。干部率先到达德育岗位,起到管理育人的表率作用。健全三级德育领导体系:校级德育领导小组、年级德育组长、班级教导小组,还定有班级教导会和教职工走访学生家庭日制度。

邓校长统一运筹,全校一盘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自岗位的德育功能。如政治课的系统性教育,努力完成马列理论的系统灌输和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的双重任务;科任教师的渗透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紧扣教学大纲和学科思想教育纲要,联系知识点进行德育;班主任的常规性教育,抓基础、搞研究,班级活动要有德育教案;共青团的自主性教育,带动学生会、少先队群众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校园环境的感性教育,学校注重阵地设施和校园文化软硬两个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在邓校长的倡导下,“沙市三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班”正式成立了。由党委直接领导,政教主任任班主任、政治教研组长负责教务工作。培训班吸引了大批学生骨干,并聘请校外德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任辅导员,建立教职工党员和培训班学员的双向联系制度。高中三年级里,每周用2课时集中授课,认真扎实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著作。尽管办学经费十分紧缺,邓继新想方设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学员到湖南韶山长沙实地考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马列主义水平。他还计划着上井冈、上延安……带领学生追寻中国革命足迹。尽管校务工作繁忙,邓继新自己则是培训班的哲学主讲教师。他看准培训班学员查辉是个好苗子,经常个别谈心,家庭走访,即使他远在上海学习,也不忘写信鼓励查辉勤学上进。“小查”,邓校长又一次叫来查辉,拿出一套青年丛书说:“这套《人生的路标》丛书会使你明确方向,照着走下去,前途是大有可为的。”查辉双手接过书籍,更记下了校长的期望和嘱托。

魏玲是位班团支部书记,培训班的学习使她耳目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已不再是生疏而空洞的了,我要敲开这座思想宝库的大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

一分耕耘,几分收获。看到三中校园里正破土而出的一代幼苗,仿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邓继新无比自豪:“再大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狠抓教学中心”,这是邓继新改革的另一块主战场,而且是最困难的攻坚战。

邓继新提出了“适应转轨、加强科研,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本着“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提高人才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三中形成了“改革第一课堂,加强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由一、二课堂、劳技教育、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相互渗透,选修课、必修课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高一年级的“学习方法课”在邓继新的探索和讲授中,登上了大雅之堂,教务处的课表上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科目。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邓继新提出围绕着教与学,改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此完善了一整套教学质量管理常规,对教师有“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教学评议方案”“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听课制度”“一堂好课的标准”等,对学生有“课堂规则”“自学要求”“班级学习评价方案”等,完善了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促进了教风和学风建设。每学期举行“创优课”评议活动,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高级教师的优质课、中青年教师的达标课,按照一堂好课的标准,经过五级评价,表彰课堂教学改革成绩突出的教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使三中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还必须建设一支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邓继新请出年过半百的生物特级教师吴国器出任校教科室主任,制定了《三中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及成果奖励办法》。邓校长要求各部门都要抓科研,“要从思想上、工作上、经费上向教育科研倾斜,这是三中改革的后劲所在。”没等教科室同志开口,他每年都拨出一批专款作为科研经费,使得《教改信息》《论文选编》如期出刊;使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动态的专题讲座长盛不衰。

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还有赖于知识的不断更新。邓校长与教务处一道制定《沙市三中教师业务进修条例》,学校筹款三万元,计划三年内让每个教师分期分批外出培训或业务进修,使教师们充实知识,开阔眼界,获取教改信息。

知识的更新、科研的开展,使三中的教师如虎添翼,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研组根据初中生第二心智加速发展的差异性,进行语文分层次教学改革实验,冲破“齐步走”的模式,因材施教,发挥各层次学生的智能优势。数学教学中推行创造性教学改革,创设问题——探究——解决——评价的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放在探索的主动位置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物理课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采取自学——讨论——总结——运用的课堂模式,通过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课本与课外读物的结合,理论灌输与动手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校长不仅领导教育科研,而且参与教育科研,承担科研课题。他任校长的四年来,就先后在《上海教育》《湖北教育》《中小学评估》等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篇。他立志当一个学者型校长,也要带出一支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邓继新所期望的一支“会教书、会育人、会科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正在形成。其中,全国“五讲四美”先进个人一人,全国优秀教师一人,全国优秀班主任一人,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二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二人,全省优秀教师一人,全省优秀德育工作者二人,“七五”期间,教职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被国家专门学术机构认可的成果共有14项,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8篇。

邓继新期待的一批高质量的学生已露头角:1985年—1989年的历年全国高中数理化竞赛中有49人获奖。1990年又创最佳成绩,有36人次获全国数理化竞赛省赛区一、二、三等奖,李欣一人就获三项省一等奖、一项全国三等奖,沈亮获化学竞赛全省第一名。

“建立校园文化体系”。邓继新的又一大会战则是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三大阵地,这些都是五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www.xing528.com)

体育,在三中的校史上,有着值得骄傲的篇章:学校曾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三次是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校领导五次出席全国体育盛会。邓继新并不满足,他与全国金牌体育教师马琦、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杨顺华等一道确定三中体育发展规划。他在全市中学里率先单独成立了体育卫生工作处,在构想校园文化体系中,首先考虑了体育节。三中形成了“以体育教学为基础、群体活动为中心、传统项目为纽带,培养人才为目标,普及与提高同步发展”的体育工作格局。

体育教师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较早地实行了男女分班教学和体质水平差异的分层次教学,使体育教学规范化;在体卫处领导、学生体育协会协助下,学校以班级体育为基础,“两操两课三活动”列入课表,内容丰富,时间保证,场地器材落实,使群体活动经常化;三中围绕田径传统项目,坚持科学训练,为国家培养了40名二级运动员,实现课余训练科学化;三中有一套健全的体育卫生工作制度,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有序,加强体育班和运动队建设,抓好全面发展,使体育管理制度化。

“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一年一度的三中体育节更是有声有色,使三中体育工作锦上添花。1989年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超过96%,被评为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90届毕业生王旭辉在1988年全国赛艇冠军赛中一举夺魁,并保持了四年的全国冠军,1989年9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赛艇锦标赛上勇获金牌。这是三中被国家定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后取得的可喜成绩。1990年三中又第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邓继新发现在三中有这样一块不可缺少的但又是十分贫瘠的园地:三中的美育领导不力,师资不够、场所有限、人才奇缺、乐器破旧……一切都要重新做起。

他奋力开垦美育的阵地。亲自挂帅成立美育领导小组,由政教处负责,设置美育干事;聘请热心美育的教师和省市知名艺术家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美育队伍;让出饭厅二楼等处场所,保证器乐、声乐、舞蹈、美术的活动阵地;规定每周要有三个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美育活动;请教委支持、请社会赞助、请财务拨款,保证了美育的必要经费。

他四处寻求美育的种子。得知大赛巷小学红领巾歌舞团有一批学生毕业,他多次登门选才。由于三中未办过普通初中,这批学生能否进三中呢?“一定要收下这批美育的种子!”邓继新根据学校开办初中体育班的启示,报请市教委批准,硬是把这批学生招收进来,组成了文体班。

美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1989年10月以这批艺术人才为骨干的学生美育协会成立,首批会员就达623人。“学生需要美育”。邓校长感到自己的路走对了。1990年3月,以声乐队、舞蹈队、器乐队为基础的三中学生艺术团又隆重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支近50人的学生文艺团体在校内外的专场演出已达12场。每周一次的美育百科知识系列讲座场场爆满,在已举行的48讲中,听讲学生达5000人次。两年一度的三中艺术节,更是美育活动的“大阅兵”,歌舞、器乐、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等多路好手有了充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

学生艺术团创作的《小博士变奏曲》获第二届黄鹤美育节优秀节目奖;三名学生获中日青少年书法竞赛银牌;一名学生获“春笋杯”南京国际少儿书法赛硬笔佳作奖。三中被评为“省美育先进学校”。

劳动技术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在三中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邓继新校长认为:严格按国家《大纲》办事,摆正劳技课应有的位置。因为它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中要增开劳技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引人注目的重点中学增加一门高考不考的课程引起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极大反响。“是不是又要开门办学了?”对“文革”还记忆犹新的人们不免提出疑虑。邓校长坚持教育方针,坚持改革方案,采取一系列对策:争取全校齐心,动员全校教师学习《劳技大纲》,统一思想认识;争取社会关心,敦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社会呼吁,宣传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争取家长放心,学校印发“致家长的公开信”,阐明劳动技术课与“开门办学”的严格区别,沟通思想,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学生热心,组织班会,宣讲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明确全面发展的方向,调动学生学习劳技课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心”合一心,三中的劳技课迅速打开了局面。

落实课程:建立了以微机、打字、服装、电子、制图为主线的五大骨干课程体系。高中三年里共计开设25门劳技课,使学生通过360课时的学习,人均掌握五门以上劳动技能。

落实师资:成立劳技课教研组,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从教师中聘请劳技课教师,并加强进修和培训,在工作、工资、福利、职称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落实教材:在目前还没有统编教材的情况下,劳技教研组按国家《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在实践中自选、自编教材,做到了教学有计划、教材、教案。三中劳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作为重点项目,已纳入省教育科研规划。

落实场地:校内建有生物园、植物园、气象站、金工室、微机室、打字室、制图室等实习场地,同时建立了10多个校外劳技课实习基地。

落实经费:为了开足、开齐、开好劳技课,邓继新不等不靠,积极筹措,集中有限经费,分期分批重点投资设备,保证每学期有6000元专款用于设备建设,使外文打字机增加到60台,微机电脑60台,电子教学仪器300套。

落实制度:劳技课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轨道,严格备、教、辅、改、考教学过程。采取校内与校外结合、考试与评语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各门课程的考试评分记入学生手册,并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劳技课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三中还摸索出一套发挥劳技课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与规律,提出“劳技课与思想教育结合、劳技课与社会实践结合、劳技课与其他学科结合、劳技课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等教学原则,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建立“习坎表彰体系”,创设成才环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配套工程。

“习坎”原是校内的一座颇有些年月的教师办公楼的名称,由1946年迁此的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兴建。“习坎”是《周易》八卦之一:“坎,险陷之名也,习谓便习之。”“险难之事,非径便习不可以行,故须便习于坎,事乃得用,故云习坎也。”原国师院长汪奠基先生以“习坎”名楼,科学也是“险难之事”,勉励师生“不以险为难”,刻苦学习,攀登高峰。从此形成了三中的“习坎精神”。

邓继新继承传统,设立了“习坎表彰系列”:习坎之星奖,奖励全面发展且有特殊才能和显著成绩者;习坎优生奖,奖励全面发展且某方面有突出特长者;习坎特别奖,又分奋进奖、拼搏奖、百花奖等,分别奖励具有顽强进取精神并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和体育、文艺方面的出类拔萃者。“习坎精神”提醒每个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

展望未来,明天更美好

由二十多位省教委督学组成的督导评估组在沙市三中实地考察整一周,督学们的所见所闻,一一验证了邓校长的办学实践。

1991年7月,湖北省教育委员会颁发文件,向全省发布“关于沙中综合督导评估报告”:“沙市三中的办学方向正确,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经评估综合得分92.32分,办学目标得分97.37分,达到了《评估方案》的优等标准。”

面对着时代的答卷,面对着历史的评判,邓继新一如既往,把目光仍盯向未来;“把三中办成全国第一流中学”,这是他下一个3至5年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