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题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字修养

话题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字修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大题作文,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对今年作文的评价,看法不一,褒贬各有不同。当然考生凭着少年的灵性,在潜意识中完全有可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内容;可是,由于不善于理性分析与逻辑梳理,即便想了一些内容也容易彼此纠缠,会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模糊现象。

话题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字修养

第七大题作文,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对今年作文的评价,看法不一,褒贬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要求:注重情感价值观。考生普遍反映2003年高考作文难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2003年高考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应试思想的蔓延,与2002年相比,作文命题在开放的前提下继续加大了限制。限制的方法是增加命题内涵,内涵增加外延就缩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宿构,但影响了考生的审题与立意。“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深刻与肤浅”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不是轻易可以说清楚的,今年作文难就难在这里。其实,把命题的引语解说与话题及其提示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一个“四维结构”:一维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维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维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各有侧重点);四维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可能有人认为第四维度不妥当,命题几次都是把感情放在前面,把认知放在后面。其实作为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命题并没有规定“情”是逻辑前件“知”是逻辑后件;有考生已经写到“认知”决定“感情”的作文。如浙江满分作文《石碑上的历史》。综合这四个维度可以得到如下16个“分支”:

1.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2.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3.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4.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5.认识事物时,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亲近;

6.认识事物时,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疏远;

7.认识事物时,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情上的亲近;

8.认识事物时,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情上的疏远;

9.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10.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11.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12.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www.xing528.com)

13.处理问题时,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亲近;

14.处理问题时,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疏远;

15.处理问题时,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情上的亲近;

16.处理问题时,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情上的疏远。

像上述根据四个维度进行逻辑梳理,缺乏理性思维训练的考生是难以做到的。当然考生凭着少年的灵性,在潜意识中完全有可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内容;可是,由于不善于理性分析与逻辑梳理,即便想了一些内容也容易彼此纠缠,会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模糊现象。有考生直到考试结束前半小时才匆匆动笔写作文。这便是今年作文难写的秘密。其实,面对这种复杂的思维现象,有一个诀窍可以运用,即“大题小作”。大脑里尽管是“翻江倒海”,但只要“取一瓢饮”;你思绪中尽管是“一团乱麻”,但只要取“一根麻丝”做文章。这些,不过总在“四维结构”之中。有考生批评“情人眼里出西施”,可属于“2”;有考生认可“知子莫若父”,则属于“1”;有考生盛赞“管宁割席”,则属于“14”。这种大题小作的处理,也可以把两点或几点综合在一起,如有考生否定“爱屋及乌”与“恨屋及乌”,则是“2”与“4”的综合;有考生抨击美国在国际问题上施行双重标准,则是属于“10”与“12”综合。从抽样调查来看,该试题区分度高,50分以上的约占7.6%,不及格的约占11%,40-49分的约占56%,良好以上的作文水分很少。该作文题有难度,有效度,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的折射或引领。今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引领考生掠去浮华,去探寻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理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而“理性”“思辨性”恰恰正是我们汉民族的弱项。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的国情本来就是重感情、人情,长感性、灵性,而弱理性、思辨。在推进民主化进程的路途上,把我们往最薄弱的思辨方面导引,这是笔者认可这个作文题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膊,立意非常深刻,意在重铸民族精神,意在教人以“理”,教人求真,教人学会理性思维。高考的命题者秉承了近几年“作文为人生”的指导方向,从“诚信”到“心灵的选择”再到今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无不浸透着命题者的良苦用心。相较于前两个命题,今年的命题更深刻,更实际。和前两个命题一样,今年的命题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大讨论,必将唤醒某些人的良知,起到重铸“民族魂”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说说2003年语文高考中考试术语的科学性问题。笔者以为有关考题中的某些术语概念用得不准确、不科学。

1.不科学的“句子”。比如第12、13题都有“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说法,其实“下列”语言单位都不是“句子”,仅仅是短语或分句。第6题四个选项是新闻标题,没有句末标点;题干把它们说成“句子”也不恰当。

2.不科学的“答”。“答”加“:”是相应于“问”而存在的;没有“问”,就不应有“答:”。比如第21题:“请你结合乡土情节,分析这样的好处。”后面用“答:”显然不当。第22题的题干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后面用“答:”也是不当的。同样第23、24题都不应该用“答:”。

3.不科学的“最恰当”。第3题的题干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最恰当”意味着好中选优,“最恰当”也意味着“恰当”包含了“一般恰当”“比较恰当”“最恰当”等外延。至于。“一般恰当”“比较恰当”“最恰当”之间怎么区别,则又当别论。就看第3题的四个选项,除了C项恰当外,其他三项没有一项恰当,无所谓“一般恰当”与“比较恰当”。所以,笔者以为这个“最恰当”不如改为“恰当”。

当然,这样错用考试术语并不影响考生答题;但是作为全国语文高考试卷,应该首先做出示范,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避免用错名词术语的现象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