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改:文言翻译、诗歌欣赏与名言默写成果

语文课改:文言翻译、诗歌欣赏与名言默写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大题袭用了2002年开始出现的“新三题”,一是文言文翻译,二是古代诗歌鉴赏,三是名句名篇补写。第16题文言翻译,既延续了2002年的体例,与第三大题“意断脉联”;又纠正了2002年翻译文言句式超出考试说明的缺点。这道题难度适中,从意境、文字以及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并且要求切合实际,是一道值得提倡的诗歌欣赏题。

语文课改:文言翻译、诗歌欣赏与名言默写成果

第四大题袭用了2002年开始出现的“新三题”,一是文言文翻译,二是古代诗歌鉴赏,三是名句名篇补写。第16题文言翻译,既延续了2002年的体例,与第三大题“意断脉联”;又纠正了2002年翻译文言句式超出考试说明的缺点。考题把翻译重点落实在一词多义与词类活用方面:“折”译为“顺从”,与“折断”“弯腰”有别。“廷”“面”译为“当廷”“当面”,都是名词作状语。这一题有抽样调查表明,正确率为58%,考生在第一句的“廷折”和第二句的“佞”字上失分较多。这就警示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把实词教学落到实处。

第17题考王维《过香积寺》中两句诗的“诗眼”,可能本自于赵殿臣的对该诗的评论:“下一‘咽’字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为什么王维的诗深得人们欢迎?因为他的诗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道”。其“道”,即禅理、禅趣。《过香积寺》的第三联是其中最精彩的一联,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准确、生动而传神。深山青松枝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一联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这种深山萧瑟暗淡,四野幽冷阒寂的意象,正是作者描绘的佛家境界,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诗人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无扰的寂静禅境。

这首诗文字浅易,意象清朗,加上高中生对“诗眼”都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与认识,对第一问,他们一般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对第二问可能心中无数。回答第二问应从炼字角度出发,注意两个要点:一是深山寂寥之情景与作者孤寂之心境的统一;二是拟人与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一题经抽样调查,得分率为77.7%。得分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标出的诗句中寻找诗眼,学生只要平时接受一定的诗歌欣赏训练,对王维的诗歌意境也有所了解,找出这样诗眼“咽”“冷”是不成问题的,根据全诗内容进行合理的赏析也是不甚困难的。这道题难度适中,从意境、文字以及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并且要求切合实际,是一道值得提倡的诗歌欣赏题。(www.xing528.com)

第18题“补写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基本继承了去年的命题方式,但有两点与去年不同。一是有一题出自课外,题(1)要求考生补写《论语——雍也》中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颇有难度;好在“任选两题”,否则题(1)的错误率可能会创下历年之新高。二是考课文名言避“热”就“冷”,题(2)要求“补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上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所以,这样的名言“补写”题,对今后备考复习有两点启示:1.背诵的原则是围绕名句背相关文段,既反对片言只语的“截句”式摘记,也无需长篇累牍的背诵;2.立足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课外名言积累仍然不可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