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上层层桃李花: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山上层层桃李花: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伶牙俐齿”是由联绵词“伶俐”和“牙”“齿”构成,即“牙齿伶俐”之意。组合歧义是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明令”作为谓语,“禁止取缔交易市场”这一动宾短语作为宾语。语句的意义都是在词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警方对围观不管者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围观者。歧义在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可借助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化解和排除。

山上层层桃李花: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第一大题尽管都是单项选择题,但除了第4、5题之外,其他四题的考查内容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化。这一大题容量比以前丰富,内容比以前全面,层次比以前合理。

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辨识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考查形式与考查内容与2002年不同。2002年试卷的第1题根据字形考字音,要求考生辨识形似字的字音;第2题根据字音考字形,要求考生辨识同音字中的错别字(其实是别字)。2003年并非如此,第1题要求考生在几个同音字中筛选出异类来。这样考查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现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A、C、D三项中出现的四个与其他同音字不同的字“盥”“隘”“霰”“谄”都属于此类现象。除了C项“险隘”的“隘”比较容易之外,其他三个字都有一定的难度。第2题一反过去专考四字词语的形式,既考双音节词,又考四音节词语,还考多音节熟语。“备受青睐”“伶牙俐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中的“青”“俐”“韪”都有一定的难度,能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是,第2题的答案值得商榷。高考命题者所给的答案为A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B项之中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然而许多参考答案注明“伶牙利齿”的“利”是“俐”的误用。笔者查阅书籍,多见古今之人将“伶牙利齿”与“伶牙俐齿”并用。《新华成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直接收录成语“伶牙利齿”和“伶牙俐齿”,并引《封神榜》三九回例:“所仗伶牙利齿云,要想说转昏君意,只怕有些万不能。”《成语大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引《元曲选无名氏<杀狗劝夫>四》:“一任你百样儿伶牙利齿。”《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例:“不要长枪大剑,真个杀人手段高强;生得利齿伶牙,端的吃人脑髓不怒。”为什么“伶牙俐齿”与“伶牙利齿”可以并用呢?因为“伶牙俐齿”是由联绵词“伶俐”和“牙”“齿”构成,即“牙齿伶俐”之意。联绵词常常不止一种写法,《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537页)认为:“伶俐”亦作“伶利”。所以,笔者以为第2题的答案并不惟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

第3题摒弃了去年考“词语意义的解释”,回归到“选词填句”这一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但又与传统不同,命题者尝试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起考,既增强了词语运用的综合性,又压缩了测试题量。

第4、5题主要考查识别语病的能力,试题形式没有任何变化,近年来这已成为前6题中“稳定不变”的两道小题。非常遗憾的是第4题,答案不科学,不完备。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是D项,其实C项也应是答案。这道题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C项“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就含有“我自己感到,我自己觉得”的意思,前面不应该再有“感到”“觉得”“以为”等心理动词。书面语言表达应该讲究经济的原则,力求简明好懂,不拖泥带水,不叠床架屋。比如“自愧不如”,不能说成“我感到自愧不如”。C项句子在“自惭形秽”前面加上了“感到”,造成了赘余重复的语病。(www.xing528.com)

第6题是第一大题中最精彩的一题。命题出于“语意明确”这一考点,渗透了“新闻标题”这一元素,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判断语意明确与否这类试题,在以往的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多次,过去多是将这一个知识点归并到语病判断一类的试题中去,今年将其独立出来设为一题。在语言材料的挑选上,命题者别具匠心地尝试了新闻标题,将歧义现象置于其中,这就使高考试题洋溢着生活气息。实际上,我们如果仔细推敲,当今不少新闻报道,在语言表达上常常漏洞百出,只是我们在阅读中常是走马观花,将其疏忽了而已。而今年的试题采用这种材料和思路,一方面承继了高考多年来语言类试题的素材直接取自课本外现实生活的一贯风格;另一方面又在努力翻新,不断强化考生的语言实践意识,引导中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都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这其中就存在着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听、说、读、写、思,样样都需要语文的介入。

歧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过几回,但其语例显得平板,缺乏有生活气息的具体语境的支持,多少给人有点玩语言游戏的感觉。今年这道题歧义点的设置比较巧妙,倘不深究,不容易察觉。A项中的歧义属于组合歧义。组合歧义是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组合歧义又有“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两类。该标题歧义焦点在“明令禁止取缔”这三个动词的组合上,至少有以下两种理解:(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允许开设药品交易市场。“明令禁止”作为谓语,“取缔药品交易市场”作为宾语。(2)政府有关部门明令不允许开设药品交易市场。“明令”作为谓语,“禁止取缔交易市场”这一动宾短语作为宾语。当然,若对宾语进行分析,也可能有下列两解:(1)禁止与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取缔”这两个动词构成并列式动词短语;(2)禁止(某些部门)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作谓语,“取缔药品交易市场”作宾语,此解在语意表达上与第1种相同。

C项的歧义属于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语句的意义都是在词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看不上”属于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看不上”有两解:(1)由于收视转播权等客观原因,独联体国家没办法看到2002世界杯足球赛。(2)由于观众自身的思想和情绪抵触等主观原因,他们本来能看到却拒绝收看。D项与A项相同,也属于组合歧义。“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这一标题在语法结构上可能引起下列歧解:(1)警方对报案人的回答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报案人。(2)警方对围观不管者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围观者。

歧义在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可借助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化解和排除。如果语境充分,具有歧义可能的句子通常只表达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它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如果语境不充分,处于缺省状态,可能的歧义就会转化为现实的歧义,就会导致理解的误差甚至模糊。新闻标题的语境空间是固定而狭小的,它必须努力消除歧义,以使信息传达更加真实、准确。新闻标题如果出现歧义,显然可能造成对读者的误导。这道题注重语言实践,关注语文思维,该尝试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