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寿桐教授访谈录: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朱寿桐教授访谈录: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寿桐/李岚李:朱教授,您好!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分别给初、高中生推荐了30部经典作品,其中也收入了九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这应该是重视经典的一个好的开端。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分属不同的传统,尽管它们二者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有割不断的联系,针对中学生,在表层意义上他们应该明白这种传统。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具有时代的批判性。

朱寿桐教授访谈录: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作者】朱寿桐/李岚

李:朱教授,您好!听过您的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的讲座,您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之托,想对您做一次专访,请您谈谈中学语文中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授和学习的一些问题,可以吗?

朱: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我愿意谈谈中学语文教学,这也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

李: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有些中学生喜欢轻松的大众读物而比较漠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不仅是学习相对困难的古代文学,也包括与今天相去不远的现代文学作品,比如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不过由于媒体的宣传和潮流倾向,他们也开始关注喜欢徐志摩了。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

朱: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对于经典的认识会存在一种时代的差异性,在过去语境下所认同的某些经典作品,到了当下的环境未必也能得到认同,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是很正常的,也是现在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应当探讨并寻求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的问题。这也并不是说过去的经典不能够原原本本丝毫不变的交给今天的学生,而是要允许对时代的不同对原先的经典进行重新确认,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科学的讲解。中学生对鲁迅、郭沫若这类作家的认同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深入,关注徐志摩也是件好事情,徐志摩的诗歌体现了对新诗诗美的追求,寻求现代人情感方式,开拓了白话诗的诗意和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是很有价值的探索,中学生喜欢他的作品是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引导他们欣赏、重新界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另一个倾向。语文教学选文如果单纯的从作品的文采、从作品的写作技巧方面着眼,就会忽略了语文教学经典文本的意义。虽然如何确认经典有待标准衡量及讨论,但是在选择作品方面,不注重文本本身的经典价值,忽略这个经典价值倾向是不好的。一些文章其内容并非不好并非没有意义,但属于文字优雅行文流畅的生活琐事、感触随笔,作者和作品的影响都不很大,作为日常阅读中欣赏的对象是可以的,作为面向下一代的基础教育材料则缺乏启发他们的经典性意识的作用。毕竟语文教学不只限于教学生怎样作文、表达抒发情感,要考虑到在孩子们的眼里什么样的作家是代表新文学经典的,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现象。白话文运作了快一百年了,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已经信息化,知识面阅读面大大拓宽,大部分人的语言功底已经很成熟,在创作表述上无太大问题,大众阅读的晚报杂志上值得称许的文章是很多的,但这些文章是否能够达到经典的地位、教学范文的标准还值得商榷。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文化规格的判断意识规范写作,需要考虑到作者、作品的影响和作品的经典价值的有无。

李:您非常看重学生的经典意识的培养。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分别给初、高中生推荐了30部经典作品,其中也收入了九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这应该是重视经典的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考虑到中学生这个受众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理解这些内涵丰富深厚的经典会有困难吗?

朱:这些作品选择得很好,符合中学的教育方向和学生接受实际,考虑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的经典地位和导向性的统一,是可行的,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积极的阅读。但是这些作家的生活环境距现代很远,中学生缺乏历史感,所以现在已经编写了一些导读性的书籍材料,结合教师的讲授,进行必要的内容的疏解和文化涵义的导引。

李:有了教师和辅导材料的帮助,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经典。那么阅读和讲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与古代、外国作品相比较更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或者说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朱:中国现代文学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首先中学教师应该明白,白话新文学与旧文学如文言文、古体诗的区别。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分属不同的传统,尽管它们二者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有割不断的联系,针对中学生,在表层意义上他们应该明白这种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成功地建构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意义上的语言体系,作家的语言也随白话文的确立加强达到自由表达,新文学表现的也是区别于旧文学价值内涵的思想情感内容。这意味着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不能作简单的比附,因为即使从表面上看都很明显,经典古文精粹而现代文体相对粗糙。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和白话文学习的关系,分作不同的传统接受。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具有时代的批判性。古代文学的批判是超时代的批判,是所有时代都具有的,而在社会革命和文化改良的浪潮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批判是锁定于一定时代的。所以,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更多的把相关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等知识告诉学生,学生要理解这些依赖于老师的指导。所以,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学习重在语言、词汇等问题的掌握,而现代文学习需要有较充分的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等知识和相当的分析能力。(www.xing528.com)

李:那也就是说,现代文学的学习不必逐字讲解,而要把握它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朱:对。再者,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中,着重点应该从文学欣赏转向文学的批评。对现代文学作品如果过多欣赏、过多留意艺术方面的因素,会掩盖其更丰富的价值内涵。从欣赏转移到批评也许有些困难,但是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结合写作实践、教学大纲、议论文练习实现艺术技巧的把握是不错的,但是不宜在课堂中把现代文学当作艺术欣赏从而导致阐释过度。比如《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一句的动词使用,让学生理解其涵义,点到即可,不需要太过度的讲解,应该更重视作品的时代批判性。

李:现在有些中学开展了中学生科研活动,您认为这可行吗?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经典的把握和经典意识的培养?

朱:针对中学生,比较适合按照语文教育要求,结合刚才提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文本阅读,培养中学生的评论能力、评论兴趣。让他们进行研究是不太实际的。这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差异性。学术研究要求研究者有相当的学术素养、背景理论、详实的资料和专业技能,而文学评论只要对对象提出新颖的观点看法并言之成理就可以了。有人认为评论的结果是要鼓励呈现多样性,研究要尽可能的趋近文学现象的本原意义,也许达不到完全的真相,但总要力求一致,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中学生主要应培养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应进行学术研究。

李:不过,这种活动还是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您觉得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朱: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民族语言,具有一定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民族经典文本的阅读能力。前者中学生大都没有问题。我看过他们的板报刊物,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之强令人惊讶,甚至具备了个人风格。要理解民族文化的经典化作品,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生活,从经典文本中体会崇高感、悲壮感,体味崇高和伟大,判断高雅和通俗、真实与虚假,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也要能利用信息社会的优越条件,不将语文局限在课堂上,批判的接受现实语文现象,比如面对网络语言、广告语言的冲击和对学生的熏染,要教会学生如何守住自己灵活纯正的语言素质。

李:您给中学语文的教和学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和策略,分析了如何阅读经典作品和如何进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相信会给老师们很多启发,非常感谢您于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