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市语文课改的实绩-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我市语文课改的实绩-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潜能”,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有多元化的理解。目前,我市参加语文课改或受语文课改影响的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嘴巴得到了空前解放。

我市语文课改的实绩-语文课改与文字修养

课改给深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六大解放”来概括。

首先,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眼睛。眼睛是人类观察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人类形成和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因此,会不会看,往往是一个人认知能力能否发展、提高的先决条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往往不敢让学生看过多的课外书籍,既怕课外书籍中的“不良”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灵,也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语文教师也不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大自然,担心学生因思想“不成熟”而产生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看法。由于不敢看,加上不会看,因此学生的心灵缺乏营养,缺少展翅飞翔的精神力量。这一状况在课改开始以后得到根本改变。参加语文课改或受到语文课改影响的学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鼓励学生敢看,首先是敢看书,即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于敢看、会看,学生从外部世界吸收了大量信息,内心世界得到空前的丰富,这就为学生敢想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其次,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是21世纪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学生是否敢想、会想,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用僵化的教学内容、死板的教学方法、惟一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想,也没必要想。“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的现象极为普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潜能”,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我市参加语文课改或受语文课改影响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创造意识极大地增强,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各样有创意的观点层出不穷,许多观点不仅启发了其他同学,也启发了教师的思维。这一局面非常喜人。

第三,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嘴巴是言语器官,让学生拥有好口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口才的好坏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目前,我市参加语文课改或受语文课改影响的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嘴巴得到了空前解放。学生举手可以发言,不举手也可以发言;坐在座位上发言可以,站到讲台上讲更好;在课内小组讨论好,回家跟父母讲、跟邻居讲更好;体察老师用意的正确发言好,指出老师、同学的不足,发现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更好。根据笔者听课的感受,在许多参加课改或受到课改影响的学校,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有时甚至把老师“晾”在一边。解放学生的嘴巴的意义更在于: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转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具体表现在通过对话,师生共享世界;通过对话,师生精神相遇。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变化是革命性的。

第四,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人手是劳动的器官,按照系统整体理论,人手活动的量和质,可以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程度。但我国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训练,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动手能力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自学不够,二是不让或很少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三是在写作中不让学生“放手”写作文,而是用很多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写作思维。施行课改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转变。如有的进行语文课改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立学习目标,学生自定学习方法(如各种竞赛,小组讨论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干”的特点特别鲜明,很多时候出现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牵着老师走的现象。学生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兴趣大增,而且以前是个别学生活动,现在是全员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展示才华,活动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的措施,教师除了在初期做一些示范与引导外,一般由学生自始至终承担和完成。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重在组织和管理,适时地指导和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放手让学生自主命题。所有这些解放学生双手、鼓励学生“敢干”的措施,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五,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空间。空间是人发展必需的物质环境。没有物质环境的宽广,就不可能有人的胸怀的宽广。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不让青少年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觅丰富的食粮。施行课改以后,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和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组织学生走进大社会,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密切注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的学校发动学生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后制作成“公益广告集锦”“新新词汇”“错别字门诊”“精彩店名举隅”等,并进行装帧设计,制作成手抄报展示。这种拓展了学习空间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合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和能力。

第六,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时间,特别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曾深刻阐述过自主支配的时间对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空间和时间都被机械重复的“题海”填满了,哪里有一点自由发展的余地?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个读了12年书的学生,可能很会做“标准化”试题(甚至比老师还会做),但是却没什么创造力,对语文的真味体验很少,甚至对语文毫无兴趣。语文课改以后,学生的作业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学生通过审美感知,敏锐地把握语文中美好的事物;通过审美想象,任思绪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领会和感情语文的深刻意蕴。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参加语文课改的学校,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发人思考的是,今天的语文课改所实现的“六大解放”,正好是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我们认为,这“六大解放”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真谛,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是对我市语文课改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