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史,身份鉴别技术一直是人类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利用自身载体数据——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视网膜,以及行为特性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认证,已成了现代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而虹膜识别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据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哲南介绍,虹膜是人体最独特的结构之一,自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直至死亡终生不变,且不因外部干扰而磨损变化,因此具有极强的唯一性和稳定性。通过虹膜识别,生理特征极为相似的同卵双胞胎也能在1秒内进行区分。相较于指纹0.8%、人脸识别2%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
从虹膜图像的获取到最终的身份匹配,需要经过大量的专业计算才能实现。由于自主研发虹膜图像获取装置的技术门槛高,中国虹膜识别研究的开展一度受限。直到2000年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出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才拥有了国内第一套虹膜识别系统的核心知识产权。
中科院自动化所谭铁牛院士团队的虹星科技,在钻研10年长距离虹膜识别领域后,凭借智能三维人机交互和远距离虹膜识别两大核心技术,以及拥有的40多项相关核心发明专利和软件注册权,于2018年初,打造出全球首款具有“虹膜识别+活体检测+人证比对”功能的产品,能在长达1米左右的距离对活体实现精准识别。
距离与价格是制约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市面的虹膜识别设备工作距离多不足40厘米,要用户主动配合设备才能完成图像采集,而且研发生产成本高,是人脸识别设备的三倍,难以大规模商用。
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距离虹膜识别研究团队的虹星科技,正在全力攻克以上难题。在识别距离上,虹星科技推出了国内首款商业化远距离虹膜识别产品,批量产品系列的识别距离达0.8至1.2米,为传统虹膜识别距离的4倍,简化了用户肢体配合步骤,极大提升了操作体验感。同时,虹星科技还研发出工作距离长达10米的虹膜识别技术,或在不久的将来投入量产。在成本控制上,虹星科技采用前沿的计算和成像的人工智能框架,同时在硬件和算法上做整体优化,致力做出售价万元以内的商用远距离虹膜识别产品。
而且,虹星科技掌握的长距离虹膜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的工作距离处于重合区域,这意味着虹膜、人脸两种识别可同步进行,识别效果将叠加比对。(www.xing528.com)
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尤其是国土安全、反恐防暴、社会安全等高安全需求场景,虹膜识别早已广泛使用。
据专家预测,我国第三代居民身份证或将迎来虹膜识别浪潮。政府目前已在研究相关政策,今后人们在办理身份证时,很有可能除了照片信息,也会将个人虹膜信息添加进去。
在交通出行领域,引入虹膜识别系统后,在机场、车站或港口,乘客的票务信息与证件信息都可与自身虹膜实现绑定,目光一扫轻松过关,再也不用担忧延误卡关的情况。
虹膜识别还可根据个人身份实行权限分配,管控档案室、实验室、会议室等重要区域的机密安全,还能杜绝替考等作弊现象。在公共安全事务上,虹膜识别将令罪犯或潜在危险分子无处遁形。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侯广琦说:“虹膜识别将会对未来生活进行全方位渗透。我们也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对构建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有所助力,向每一位公民提供最精准、最安心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