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种高精尖武器改变世界

三种高精尖武器改变世界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是一艘巨大的核动力战舰,舰载几乎涵盖所有海上作战武器系统,可以称之为“海上武库”。该级巡洋舰配备了多种不同型号和数量惊人的舰对舰、舰对空及舰对潜导弹武器。“宙斯盾”系统由六大部分组成:SPY—1相控阵雷达系统、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导弹发射系统及战备检查系统。

三种高精尖武器改变世界

1.美军“福特”级航空母舰。

美军最新建造的福特级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威力最强大的航母。从2009年开始建造,历时8年,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海试,正式服役。

福特级航母全长达337米,飞行甲板宽78米,有四个足球场大,舰的高度40米,相当于15层楼高。满载排水量112000吨,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航母,采用2座AIB核反应堆,最大航速达30节以上,以及无限的续航力,亦即能够在海上待上数十年都不需要补充燃料。航母外部覆盖着上千吨的厚重装甲,美军甚至表示,即使是中国的东风—21D这种反舰弹道导弹直接命中都无法让航母沉没,仅仅会让甲板受损。该舰可搭载75架舰载机,预计将以最先进的F—35C为主。配备4部高度现代化的电磁弹射系统,每次弹射仅需工作10—15秒,最短间隔4.5秒,舰载机日出动量因此提高到160架次以上,最高可达270架次。此外,还配备有电磁拦阻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舰载机。同时,也应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等。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舰人员总数只有1150人,包括空勒人员在内,仅相当我国6万吨的辽宁舰舰员一半的水平。

福特级2号舰的建造速度更快,目前已完成75%,预计将在2019年下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服役时间可能提前到2022年。美国政府计划还将再建两艘福特级航母,其中一艘将以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名字来命名。

福特级航空母舰

2.俄罗斯“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

俄罗斯“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是一艘巨大的核动力战舰,舰载几乎涵盖所有海上作战武器系统,可以称之为“海上武库”。

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1980年12月30日服役,此后又建造了三艘,但目前仅“彼得大帝”号一艘保持作战能力,服务于海军北方舰队,其余三艘都已退役。

“彼得大帝”号舰长252米,宽28.5米,满载排水量24300吨。其动力装置包括两座KN—3型核反应堆,2台燃气轮机,以保证在核反应堆无法工作时战舰仍具有航行和机动能力。

该级巡洋舰配备了多种不同型号和数量惊人的舰对舰、舰对空及舰对潜导弹武器。其制海作战武器为20枚SS—N—19重型“花岗岩”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其最大射程为500—55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1.6马赫,可装备当量500吨核战斗部或750公斤高爆战斗部。防空武器包括12座SA—N—6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备弹96枚,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射程90公里,最大高度25000米,最大速度约4—5马赫。此外还可能配备威力更大的新型RIF—M“里夫”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导弹最大速度6马赫,射程120公里,战斗部为2万个4克破片。同时舰上还配备有1座双联装SS—N—14型反舰/反潜两用导弹,反潜射程55公里,反舰射程35公里。还有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3座12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和1座130毫米双管舰炮。

基洛夫级巡洋舰因庞大的身躯而配有3架卡—25B型或卡—27型反潜直升机。其对空、对海探测和火控、导航等各种雷达,以及无线电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施、电子天线和干扰火箭发射装置,显示其拥有综合全维和高度自动化的作战指挥控制能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战斗力惊人,对舰、对空、对潜均有远、中、近三层火力,作战覆盖面广。战时,该舰将作为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与其他舰只共同组成导弹巡洋舰编队,遂行攻击敌方战斗舰艇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的任务,特别是利用其重型超远程导弹的打击能力,协同潜艇和航空兵对敌航母舰队实施水面、水下和空中立体饱和突击,摧毁其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目标。由于该型舰吨位大,火力强,配备近400枚各型导弹,被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将其定级为“战列巡洋舰”。

3.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一级导弹巡洋舰,被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巡洋舰”,“具有划时代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该级首舰“提康德罗加”号于1980年1月动工建造,1983年1月正式服役。至1994年7月最后一艘“皇家港”号股役为止,共建造了27艘。该舰长172.8米,宽16.8米,满载排水量9590吨,最大航速大于30节,续航力6000海里/20节,动力装置为4台LM2500型燃气轮机,持续功率86000马力。舰上的多用途垂直发射系统不仅能完成防空、反舰、反潜等综合功能,也可用于远距离对陆攻击作战。其舰载武器包括122枚SM—2MR型“标准”式舰空导弹或混装8枚“战斧”式远程对陆巡航导弹,“战斧”导弹射程分为1300公里和1853公里两种,速度0.7马赫,战斗部为454千克。2座4联装“鱼叉”式反舰导弹,20枚“阿斯洛克”式反潜导弹,2座3联装MK—32型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备有36枚反潜鱼雷。2座127毫米舰炮、2座“密集阵”近防炮和4挺12.7毫米机枪。此外,还搭载2架SH—60B型或SH—602F型反潜直升机。

“提康德罗加”是第一艘装备最先进“宙斯盾”防御系统的战舰。“宙斯盾”系统由六大部分组成:SPY—1相控阵雷达系统、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导弹发射系统及战备检查系统。相控阵雷达是由4块平面天线阵组成,每个天线阵面可覆盖90度以上方位角和高低角。每个天线阵由4480个辐射单元组成,并通过计算机对各辐射单元进行相位控制,定时发射出雷达波束以搜索目标。一旦探测到目标,计算机会立即指令实施跟踪,同时把目标数据送入指挥决策系统进行敌我识别、威胁评估等,并将结果输入火力控制系统,火控系统自动编制拦截程序,迅速将参数传给导弹。该系统能识别和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并计算出飞行轨迹,同时进行舰空导弹的中继制导。

该舰携带导弹数量大、种类多、作战范围广,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加上“宙斯盾”为它提供了严密的防空天网,有如虎添翼。

4.俄罗斯“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台风”级核潜艇是前苏联最大的弹道导弹潜艇,与它的对手——美国的“俄亥俄”级相比,体积几乎是“俄亥俄”级的两倍。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77年开始动工建造,1982年开始服役,到1989年共建造了6艘同级舰。由于军费等问题,使得其中3艘已退役,而其余3艘也只能保证1艘处在临战状态。该艇长171.5米,宽24.6米,水面排水量21500吨,水下排水量26500吨。动力装置为2座VM—5型压水堆,2台CT3A型汽轮机,功率81600马力,水上航速33节,水下航速25节。

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该级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具有较大的储备浮力。两层壳体间约有3米的距离充满水,这样可以增强艇耐水下碰撞、爆炸和冲击的能力,在外壳被鱼雷命中时,内壳可不受影响。艇的内部结构也具有显著的特点,全艇纵向分为三个耐压筒。第一、二两个耐压简直径为8.5米,各有一套完整的鱼雷、导弹、动力装置等独立航行和作战系统,这种布置的优点是艇的生命力强,当有一套系统不能工作时,另一套系统可以继续工作,仍具有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

“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载有20枚SS—N—20型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射程8300公里,可以打击到与它同处一个半球的任何一个目标,每枚导弹携12枚重返大气层分弹头,总计达240个分弹头,圆概率误差300—400米左右。此外,还装有533毫米和650毫米两种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采用核战斗部的反潜鱼雷及反潜导弹,备有雷、弹22枚。同时,艇上还装有SA—N—8型舰空导弹,以便在浮上水面时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

该级艇电子设备比较先进和完善,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雷达、声纳及卫星通信系统等。

5.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的第四代战略核潜艇。该级潜艇隐蔽性好、生存力强、攻击威力大,一次下潜,可连续在水下航行几个月不用上浮,能对全球目标进行攻击,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被称为“深海虎王”。

该艇从1976年4月开工建造,到1997年8月最后一艘“路易斯安娜”号建成交付海军服役,共建造18艘。该级潜艇长170.7米,宽12.8米,水下排水量18750吨,装有1台S8G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功率60000马力,水下航行速度25节。每艘艇可携带24枚05型“三叉戟”Ⅱ式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12000公里,每枚导弹可携带12个机动分导式核弹头,总计多达288个分弹头。05型“三叉戟”Ⅱ式洲际导弹射程远、突防能力强、机动性好、命中精度高、威慑力大,并且齐射能力强,战时能在半小时内攻击并摧毁处于全球任何距离及位置的敌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战略目标,能瞬间对数亿人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艇首装有4具MK68型鱼雷发射管,携带MK48AD—CAP型多用途线导鱼雷及“鱼叉”潜射反舰导弹12枚,可攻击敌方潜艇或水面舰艇

“俄亥俄”级潜艇采用了多项最先进的隐身技术以降低噪声,还采取了消除红外特性、消磁以及减少废物排放等隐身措施。艇上还装备有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AN/BQQ6型先进综合声纳系统。

“俄亥俄”级核潜艇下潜深度可达400米,其隐蔽性因此更加突出。理论上无限的航程使其能够长时间隐蔽活动于接近敌方海岸的水域而不易被发现,持续执行任务时间可达90天。因此,单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即具有可靠的大规模毁灭性攻击能力。

6.美国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

B—2“幽灵”看起来像个怪物,但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也是唯一大型隐身飞机。它能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飞,在无需支援飞机护航的情况下,穿透敌复杂防空系统,攻击高价值、强防御、最急迫的目标。是美国空军在21世纪的一支有效的威慑和作战力量。

美国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

该机由美国诺斯洛普公司研制生产,1988年11月22日首次对公众亮相,1989年7月17日首飞,1993年12月17日推出第一架B—2A型飞机。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正式在美国空军服役,之后,另外15架也陆续交付空军部队使用。

B—2隐形战略轰炸机拥有奇特的外形(如图),它省去了传统作战飞机所具有的机身和机翼,甚至连普通飞机必须具备的垂直尾翼也没有,就像一只巨大的、后缘呈锯齿状的怪物。

B—2轰炸机具有很好的隐身能力,全机外表面大量喷涂了吸波材料,据公开资料介绍,其正面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1—0.4平方米,仅仅相当于天空中的一只飞鸟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因此,很难被雷达探测到,其生存能力极强,让敌方防不胜防,被美国军方誉为可以“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的轰炸机。

B—2A飞机上装备有许多先进的机载电子系统,如侦测、导航、瞄准、电子对抗等系统,其功能都很先进。机上的目标瞄准系统采用的全球定位辅助瞄准系统,它可以将选定的目标锁定并放大4倍,极大的方便了机组人员对目标的识别和瞄准,从而大大提高了炸弹的命中精度,据透露,其炸弹击中目标的误差通常小于6米。

飞机上还带有型号为APQ—50型的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既可为飞机提供雷达预警,又能迅速侦悉敌方雷达所处的方位坐标。飞机上的ZSR—62型主动式电子对抗系统能快速、主动地对敌进行干扰和压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电子系统,比如通信管理系统和驾驶舱内的各种显示系统,它们能够将所有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及图像汇合并显示出来,供机组人员判断处理及与地面相关部门联络时使用。两名机组成员的座位前面,各设有4个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显示屏,使各种情况显示一目了然。

B—2A轰炸机设有两个并排的武器舱,可携带16枚AGN—129空射巡航导弹,或16枚B61/B83核炸弹,或36枚CBU—87/89型集束炸弹,或12枚GBU—31联合攻击弹药,其最大载弹量达18.16吨。

B—2A自服役以后,共参加了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三次战争,表现出了精准的攻击水平和强大的打击能力。以科索沃战争为例,1999年3月24日,2架B—2A从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30小时连续飞行,两次空中加油后,向南联盟的目标投放了32枚908千克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这是B—2A轰炸机首次参加实战。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6架B—2共飞行了43个架次,对南联盟的重要目标投放了656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B—2A的飞行出动不到战争中飞机出动总量的1%,投弹量却达到总投弹量的11%,摧毁了南联盟近33%的目标。

7.俄罗斯“苏—35”战斗机

苏—35是一款“半隐身”“4++”代战斗机,因其大量采用了第五代战机技术,包括发动机、航电设备以及机载武器等,而具有其独特之处。

超视距攻击能力。苏—35的“雪豹—E”相控阵雷达采用全电子扫描方式,对反射截面为3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最大探测距离为350—400公里;对反射截面为0.01平方米的小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可达90公里;能同时锁定、跟踪30个目标;能同时制导8枚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分别攻击8个目标;能同时锁定空中和地面目标,在跟踪地(海)面目标时,还能随时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进行精确攻击。

苏—35搭配的计算机,能迅速完成追踪目标、战略策划、超音速切换等多重复杂计算任务。内装有两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新型通信导航设备。

超强武器系统。苏—35配置了多种超远程空空导弹,从射程100公里到三四百公里都有,并具作战能力强的特点。另外挂点达12个,最大战斗载荷8吨。

其空空武器包括R—73红外近距格斗导弹、RVV—AE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R—27RE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等。其空地武器包括近、中、远程空地导弹、反舰导弹、反雷达导弹,以及激光制导、卫星制导炸弹。

超机动性。苏—35良好的气动布局、全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大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使其具有超强的机动能力。300米/秒的爬升率、70度的迎角、“眼镜蛇”机动、“钟”式机动等动作,使苏—35能规避导弹攻击,摆脱敌机追踪,在空战中能迅速抢占攻击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

超强近距格斗能力。苏—35的R—73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最大射程20公里,新一代RVV—MD,最大射程40公里。采用红外图像制导的R—30导弹,可与苏—35尾部的后视雷达相配合,具备“越肩发射”能力,可攻击尾随的敌机。

总之,苏—35是一款“四代++”的超机动多功能战斗机。很适合于对空作战,遂行制空权争夺、远程截击、远程护航等任务。

8.美国F—22“猛禽”隐身战斗机。

1997年9月7日,美国的F—22战斗机首次升空,拉开了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生产和交付使用的序幕。回顾整个研发历程,F—22战斗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可谓历经时日。从最初酝酿考虑到确定概念定义,从提出设计需求到展开方案竞争,从优化布局构型到确定最终设计,从确保空中优势到兼顾对地攻击,F—22战斗机在研制阶段的20多年时间里三易其名,最终正式装备美国空军。

F—22“猛禽”隐身战斗机

F—22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综合作战性能最强的战斗机,可能至少在未来20年内,也不会出现任何一种能够对F—22隐身战斗机形成真正威胁的“挑战者”。

1997年4月9日,首架生产型F—22A样机下线,并被正式命名“猛禽”(Raptor)。最大速度128.6米/秒(合460公里/小时)机长18.9米,翼展13.56米。跨入21世纪后,美国时任空军部长罗奇表示,“猛禽”在未来30年里承担的最重要任务是攻击未来两代地对空导弹所保护的目标,通过装备先进的火控雷达和综合电子设备,并结合新型精确制导武器,将更加有效地攻击纵深的、严密保护的和更加机动的地面目标。

2005年12月,时任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司令罗纳德·凯斯上将正式宣布,第一战斗机联队第27飞行中队装备的F—22战斗机已经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执行作战任务。并正式命名为F—22空中优势战斗机。

F—35“闪电”Ⅱ战斗机

美国空军将“猛禽”进行重新定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空军在未来战斗机发展概念上的转变,不再强调单纯空中优势能力,而是必须兼具有对地面打击和电子战的多用途作战能力。(www.xing528.com)

9.美国“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Ⅲ型是美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代号LGM—30G。导弹射程9800~13000公里,可打击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1966年开始研制,1968年8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76年6月开始服役,1977年6月完成部署,共部署550枚。“民兵”Ⅲ型可配MK—12和MK—12A两种分导式弹头,具备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MK—12母弹头里有3枚17.5万吨TNT当量的子弹头和两三组金属箔条干扰丝与诱饵,子弹头在释放舱中由机械装置固定,末助推控制系统控制其投放,命中精度370米—450米。MK—12A母弹头是MK—12的改进型,一是确保与引爆系统进一步小型化,节省空间多装聚变材料,使威力提高一倍,达到34万吨TNT当量。二是端头防热采用碳复合材料。三是改进制导系统软件,命中精度提高一倍。

“民兵”Ⅲ型导弹弹头整流罩由铝改为钛,制导与控制技术改用NS-20系统并提高了惯性元件的精度,导弹的制导系统进行了全面抗核加固,可防核辐射和电磁脉冲效应,从而提高了导弹在核大战中的生存能力,使得美国二次打击核报复能力更为可靠。该型导弹部署以后,又经过一系列改进,改进后的导弹可以携带7枚1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导弹安装了指令数据转换系统,使得导弹改换攻击非预设目标的时间由“民兵”Ⅱ导弹的16小时-24小时缩短到25分钟。

由于受到命中精度的制约,“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只适合用来打击大型的面目标,对于点状目标的打击效果不理想。尽管如此,该型导弹仍是目前最先进、威力最大的一种战略攻击武器。

10.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

“白杨”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北约称其代号是“SS—25”,绰号“镰刀”(Sickle),是一种公路机动发射的导弹。它仅携带一枚准确性极高、当量在55万吨的核弹头。

早在1957年苏联就制成了洲际弹道导弹,1960年初就建立了火箭军,从那时起,这把“战斧”洲际弹道导弹一代一代发展和装备部队,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五代。SS—25“白杨”于1976年开始研制,1985年正式部署,至1996年共装备部队351枚。21世纪初,有72座发射器在服役中。

SS—25洲际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全部装在多轴高机动载车上,具有很高的机动性,生存能力较强。发射系统包括一辆运载发射车,一辆发射支援车,两车即可投入作战。整套系统还包括驾驶员训练车、永备发射基地和导弹运输车等。

该导弹是装在发射管并放置在载具上,其后有锁链相连,在进行发射时液压装置便将发射管推成直角。该导弹长21.5米,宽1.8米,射程10500公里,命中精度220米左右,弹头当量55万吨,车载发射准备时间15分钟,战略反应时间60秒。

该导弹既可在地下井进行热发射,也可在地面用轮式车辆在预先准备好的公路上实施机动冷发射。平时,导弹贮存在带有倾斜屋顶的房子里,战时,接到命令后由运输起竖发射车将导弹运送到野外发射阵地上进行发射,情况紧急时可打开房顶盖,直接从房子里起竖导弹发射。发射车为MAZ—543/7910轮式运输起竖发射车。

SS—25“白杨”,将是俄罗斯21世纪较长时间需要保留的战略核武器。

11.美国“战斧”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又称飞航式导弹,它是依靠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也就是保持发动机推力约等于空气阻力,气动升力约等于飞行器重量,使其在匀速、等高的状态下飞行。它可以从地面、空中、水面或水下发射,既可用于攻击固定目标,也可用于攻击活动目标。

巡航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系统、动力装置和战斗部组成。弹体包括壳体和弹翼等,通常用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制成。可采用惯性、遥控、自动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动力装置大多为主发动机加助推器,其中,主发动机大多采用重量较轻、耗油量很低的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导弹的战斗部多安装在导弹前段或中段,可以装普通炸药,也可以为核装药。

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于1973年开始研制,是美国海军最先进的全天候、亚音速、多用途巡航导弹,可以从水面舰只和潜艇上发射,主要用于打击海上和陆上重要目标,是美军武器库中的一种“撒手锏”。该型导弹一般长6.24米,发射重量1500千克,射程1100—1300公里,命中精度15—18米。巡航速度0.75马赫,在海面上的巡航高度7—15米,在陆地上的巡航高度60—150米。

1993年3月,“战斧”BlockⅢ改进型开始服役。1995年在波斯尼亚首次投入使用,1996年在对伊拉克的“沙漠打击”行动中,“战斧”式导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海湾战争中,根据美海军的报道,在两艘潜艇和多艘水面舰艇发射的290枚“战斧”式导弹中,有242枚导弹击中了目标,打击精度高达85%,创造了武器史上的奇迹。

12.俄罗斯S—500新型防空反导系统。

2018年8月,俄罗斯国防部对外透露,S—500系统的工程研制试验接近尾声,首批S—500系统近期可能交付部队进行鉴定试验。按照俄空天防御部队计划,S—500系统将于2020年前完成列装。该系统列装后,将逐步成为俄空天防御体系的中坚力量之一,将极大提升俄空天防御能力,增强对美制衡手段。

S—500系统是俄罗斯开发中的一种新型防空反导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技术保障三大分系统组成,所有分系统均实现集成化设计、模块化安装。侦察指控分系统最多可同时制导超过72枚拦截弹实施拦截。

S—500系统,其拦截弹种类达10种之多,涵盖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多个层次。在杀伤种类上,可选择多种类型,除了常规装药单弹头战斗部、常规装药子母弹战斗部外,新增加了动能弹头的设计,而且还将配备核战斗部,可全部拦截所有来袭弹头云团。

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

其动能弹头的优势是命中精度高、杀伤力强,可有效时对付核、化、生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相同的拦截距离和拦截高度上,动能杀伤战斗部可在大气层内外实施拦截。因此从长远看,动能杀伤战斗部代表未来反导系统的发展方向。

S—500系统的77N6—N拦截弹最大飞行速度7千米/秒,最大射程600千米,最大射高185千米以上,用于战略反导和反高超声速目标。该系统的77N6N—1拦截弹用于远程防空时,其射程400千米至450千米,射高30千米;用于末段中层和低层战术反导时,其射程200千米,射高约70千米至90千米。

目前,美国的“萨德”(THAAD)反导系统,可以对付大部分气动目标和最高飞行速度4.8千米/秒的中近程弹道导弹目标,然而,只有S—500系统未来服役后能对付高超声速目标、助推—滑翔导弹、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目标(时速7千米/秒),还具有拦截或攻击临近空间飞行器、空天飞机乃至低轨卫星。

S—500系统配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性能非常强大,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平米(典型弹道导弹弹头的反射面积)目标探测距离在600千米至2000千米之间,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1平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300千米。

俄国防部计划在陆基S—500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海基和空基S—500系统,以装备于“领袖”级大型驱逐舰和空中平台。

从中近期来看,S—500系统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与S—400系统处于共存共用状态,S—500系统将主要负责大气层外反导、部分战略反导、反低轨卫星、反高超声速目标,兼远程防空;S—400将主要负责大气层内战术反导、远程防空等。

13.高超音速飞行器。

据报道,俄罗斯成功进行了由RS—18洲际弹道导弹搭载的Yu—71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的飞行测试。

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可作为高超音速武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当前,高超音速武器主要有“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式飞行器”和“高超音速吸气式巡航导弹”两种技术路线。

高超音速滑翔式飞行器主要搭载非核战斗部,飞行速度可达9—10马赫,若由洲际弹道导弹搭载,可执行全球快速打击任务。据称,俄罗斯的“先锋”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够以20倍音速的速度打击目标,“就像火球一样”。高超音速武器是非对称的打击和威慑手段。按照全球快速打击作战构想,在下定作战决心后,高超音速武器能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打击地球上任意点目标。高超音速武器还具有高打击精度,甚至可以不携带战斗部,因为其超高飞行速度所具有的动能就足以将目标直接摧毁,适合对国家军政核心层、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首脑、战略核设施、军事指挥中心、通讯和网络节点、防空反导系统、交通运输枢纽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目标,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高超音速飞行器想象图

俄罗斯此次测试的成功,据俄专家预测,如果后续研发进展顺利的话,未来10年内将有高超音速滑翔式打击武器的型号列装部队。

研发高超音速武器是俄“非核遏制”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体现。所谓非核遏制,是指国家为实施非核遏制活动,在外交政策、科学研究、军事科技等领域,采取研发、制造、展示等多种措施的总和,其中包括通过研发、测试、演习中使用“非核遏制”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展示“非核遏制”能力。

高超音速打击被俄视作未来战争首要作战样式。作为武器系统,高超音速武器具备很高的实战价值,它首先是一种战略打击手段。未来,俄罗斯将构建陆、海、空“三位一体”高超音速打击体系。

2018年8月6日中国宣布,已成功试飞了首款可携带核弹头并能穿透任何新一代反导防御系统的尖端高超音速飞行器。这款飞行器是由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作设计的。取名“星空”—2,火箭升空经过近10分钟飞行后,该火箭完成主动段转弯、抛罩/级间分离、试飞器释放自主飞行、弹道大机动转弯等动作,按预定弹道进入落区。

该飞行器达到30公里的高度,飞行速度5.5至6马赫。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说,乘波体是一种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飞行器,利用自身高超音速飞行所产生的激波高速滑翔。“星空”—2号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乘波体”的飞行壮举。表明中国已经在这种武器上取得了技术突破。

宋忠平说,任何火箭都有发射乘波体的潜力,乘波体可以携带常规弹头和核弹头。“这次飞行试验表明,中国正在与美国和俄罗斯并肩前进。”

14.智能无人机族群,可怕的小机器人杀手。

2017年,在日内瓦举办的超过七十个国家代表出席的联合国武器公约会议上,一段可怕的视频公诸于众,一时间引起世界恐慌!

因为它曝光了人类史上一个很可怕的恐怖武器——杀手机器人。这个杀手机器人,其实是一架体型很小的智能无人机,就跟蜜蜂一样大,但它的处理器比人类快100倍,可以躲避人类各种追踪。

虽然,这种像蜜蜂一样小的无人机,但它五脏俱全,尤其是它全身的黑科技:广角摄像头、传感器、面部识别等,应有尽有。只要把目标图像信息输入它身上,它就能手术刀般精准找到打击对象,戴口罩、伪装统统没用,它的识别率高达99.99!

同时,每个杀手机器人配有3克浓缩炸药,确定目标后,一次撞击可以摧毁整个人的大脑。而且它还能穿透建筑物、汽车、火车,躲避子弹,应对几乎所有防御手段。如果把一个造价仅2500万美元的杀人机器蜂群释放出去,就可以杀死半个城市的人。只要你把敌人挑出来,定义每一个人的面部信息,蜂群就能发起准确针对性的打击,谁也跑不了,多么可怕的情景!

试想,如果人工智能杀手的这种技术一旦广泛运用,就会把战争冲突升级至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人类将很难控制住局面,从而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灾难。

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位科学家因某种原因在机器人代码里加了一行毁灭人类的指令,或者人工智能突然变异成反人类的品种,整个人类或将被机器人横扫,甚至灭亡!

有专家通过基因改造让蜻蜓变成了活体无人机,在蜻蜓的背上安装导航系统,通过基因改造,使蜻蜓的神经细胞和翅膀协同作用,对光脉冲做出反应,从而使无人机能够被操控。

这个模糊生命与非生命边界的研究,看似聪明的无人机改造,却只关注了人类需要的一面,如将蜻蜓的飞翔能力赋于机器,不可轻视的另一面是,它让无人机有了生物的智慧。

人类一边惧怕人工智能的超越,一边却不停止“科学怪人”的造物黑手。会思考、会飞行、能协作的智能无人机族群似乎正以“指数级的进化速度”扑面而来。

该如何让无人机获得智慧,改造生命还是学习生命?智能集群无人机离我们还有多远?科学伦理与技术发展究竟如何兼顾?

现在,集群无人机已经被认定为无人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智能集群”更是被各国军方视为无人化作战的突破口。

“在智能集群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中,一架无人机只需随时知道附近六十架无人机的飞行位置及运动趋势。”北京猎鹰无人机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刚表示,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群体意识的无人机+人工智能的可学习能力+会飞的人工智能。”资料显示,2017年6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了119架固定翼无人机组成的编队,这个集群的测试完成,包括多对多实时通信技术、仿生集群飞行控制、传统的个体无人机飞控技术,这类无人机智能编队的概念,较之美军的无人僚机更进一步。

“在通讯顺畅的基础上,可以用简单的法则实现大规模集群无人机的飞行策略控制。”李刚说,从技术上讲,最简单的集群数学模型只遵循三个原则:个体沿着邻居相同的方向移动;个体保持靠近邻居;个体避免与邻居碰撞。

这种智能不需要任何集中规划,在缺乏任何记忆、智力、沟通甚至彼此不能互相意识到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复杂的集体协调任务。

预计两三年内就会将基于神经网络的A1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集群飞行控制及任务控制。李刚认为,基于现在的技术,这些看似科幻的成果并不遥远,“集群中的每个无人机都可以看成是天然的神经网络主节点,只要将多对多通信技术实用化,会飞的A1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无人机的群体智慧不仅可以从电信号中获得,脑电波或者变幻的信息素都可能成为无人机的智慧源泉。李刚说,对大脑电波信号采集后进行模式识别,可以提取一些常用的控制指令,如油门控制、俯仰、滚转、航向控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