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科学家们重新定义了“人”的含义。
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诸多研究表明,除了细胞,人体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换句话说,你的身体一半以上不是人类。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细胞仅占人体细胞总数的43%,其余都是微生物。有关专家指出,人体并非只有一个基因组,微生物的基因本质上是第二个基因组。“让我们成为‘人’的是人类自身的DNA和微生物的DNA的有机结合。”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任杨瑞馥认为,人体细胞占比未必有43%那么精确,但人体微生物的数量确实约占人体一半,而且至少是细胞的1.2倍左右。
人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细菌及病毒,遍布全身,且种类及数量构成不同。杨瑞馥介绍,人体主要包括六个微生态系统,即口腔、皮肤、泌尿道、呼吸道、阴道和肠道,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主要,也最复杂。美国《科学》杂志认为,肠道菌群相当于人体的一个重要代谢“器官”。
不仅如此,微生物也能“遗传”,刚出生的婴儿通过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获得部分微生物菌群。研究显示,相比剖宫产的孩子,顺产的孩子体质更强健,免疫力也更强。原因就是顺产婴儿通过产道接触到更多菌群,在同微生物的“战斗”中提高了免疫力,发育更完全。人体微生物水平并非一出生就稳定,直到2岁左右,婴幼儿体内微生物水平才接近成人。
杨瑞馥强调,过去微生物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包括当下提倡的精准医学,其实都只是在谈“人体”的一半,忽略了“微生物”的这一半。实际上,微生物的作用可能更大,这两个“一半”,谁都离不开谁。
目前,微生物与疾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国内外研究表明,微生物与人体多种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如感染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肝病、冠心病以及肿瘤等。(www.xing528.com)
例如,心血管疾病,杨瑞馥介绍,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紧密相关,肠道微生物通过代谢胆固醇和血脂可影响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另外,口腔也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微生物的一个可能来源。研究早已发现,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联。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自闭症、弧独症等神经类疾病,都与人体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发文称,控制人类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让人愉快的激素,约95%在肠道里合成。
杨瑞馥指出,人体微生物中不同菌群种类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一定要避免破坏体内微生物水平的不良习惯。
少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抗击天花、结核杆菌等疾病的利器,挽救了大量生命,但对“好”细菌也造成严重损害。杨瑞馥强调,抗生素对人体微生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一定要避免滥用。
少吃加工食品。维持人体微生物水平,要均衡饮食,丰富食物种类,多补充膳食纤维素。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和患有便秘的老人,要多吃粗杂粮,勤运动,多喝水。
不要盲目减肥。以肠道为例,体内约有500个种属的细菌,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仅通过饮食改变微生物关系网是很困难的。盲目节食或食用代歺,未必能达到减肥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避免过度清洁。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有一定道理。现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少都体弱多病,这是家长保护过度,不让孩子碰任何不干净东西的结果,导致孩子接触菌群很少,维持菌群的平衡能力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