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快成了世纪之问,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112.81万人,外出农民工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47.4%,而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基本上是老年人。
对于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北京禾壮慧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中超表示,要让机器看懂农业、数据服务农业。换句话说,就是让机器+科技来种地。
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未来智慧农业将使生产变得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智慧农业的标准?2018年史中超乐观地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估计用不了5年。”
相比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肖宛昴认为,目前的农业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这要得益于物联网的农业感知技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农业分析技术。
以蔬菜大棚为例,据肖宛昂介绍,目前可以对光照、土壤湿度、大棚温度等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一直到合适的参数;农户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进行远程查看和控制,而现场的数据还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供植保专家进行访问,并远程分析作物病虫害等。
上述环节得以实现正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体现。事实上,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农业综合解决方案。以低耗能解决方案为例,水木九天通过广泛使用终端滴灌、营养液精细化配比、能源消耗实时分析等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对传统农业成本的严格控制。根据初步试验测算,单位用水和用电量分别是传统的阳光温室1/10和1/3。此外,该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还构架了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处理以及存储反馈的整体方案。(www.xing528.com)
对于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智慧农业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佳说,通过智能化,可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并通过识别号码在网络上对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进而透明化。
据介绍,我国在加快推广物联网的同时,相关机构正在加紧技术研究,以做好技术储备。如肖宛昂正与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合作研究农业专用芯片,即农业物联网的基础部件中央处理器(CPU),并已于2017年9月完成了第一次流片。他们还在合作研制植入式带温度感知的RFID芯片,可以监测动物体温,是食品溯源的核心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吴文斌研究员认为,禾壮慧农是国内在智慧农业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禾壮慧农着眼于“种什么”“如何种”“如何收”“如何卖”等问题,在农业生产全周期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决策规化、完善的种植方案、及时的灾害预警、高效的农机调配及利益最大化的销售管理,目的是推进并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业的新方法、新未来。
对如何实现农机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促进信息共享,减少资源闲置,禾壮慧农目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禾壮慧农的农机管理系统为田地与农机之间、农机与农机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粱,农机主可用手机APP或网页登录到“农机注册”页面,提交相关信息后即可接受订单,为农户提供服务。而农户使用手机APP可方便地查找周边在线的农机主信息,自主预约下单。据禾壮慧农测算,农机管理系统可为农户节省约20%的设备购置成本以及约50%的作业时间。
此外,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可以通过云服务获取作业任务路线,进行自动作业驾驶。作业直线精度和交接行精度均在2.5厘米,实际性能已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自动驾驶农机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约10%,实际作业时长可提高到1000—1200小时/年,史中超表示,未来禾壮慧农还将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与传统农业一起创造精准农业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