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在盐碱地里用海水灌溉种植水稻,那意味着什么?中国盐碱地总面积有15亿亩,若都能种上“海稻”,按亩产300斤计算,每年收成可达4500亿斤,足以养活5亿人。
这看起来好像是痴人说梦,然而,被誉为“海稻之父”的陈日胜正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1.一份上帝馈赠的神秘礼物。
陈日胜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学的是林果专业,从小生活在乡村的他对自然和“三农”有着一种天然的深厚情结。
1986年11月的一天,陈日胜和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到自己的老家广东遂溪县虎头坡的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当他们穿梭于白花花的芦苇荡时,陈日胜忽然看到一株1.6米高,看似芦苇却又结着穗子的植物在迎风摇荡。这种植物他从未见过。凭直觉,陈日胜猜它应该是稻子,可谁又见过如此高大的“稻王”呢?再说,成熟的稻穗是金黄色,它却是青白色的,而且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陈日胜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来一看,里面竟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这到底是那类植物?陈日胜把它摘下来递给老师看,罗教授仔细察看后,断定它就是水稻,一种生长在海滩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而且这株水稻还出现同时开花、结实、抽穗的奇观。
水稻还能长在海滩盐碱地里?陈日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教授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有众多的野生稻品种,只不过没发现罢了,这是一个新物种,非常珍贵,你发现了它,一定要设法把它保护好育出种来……”。
这是一份特殊的“作业”。老师的话深深地刻印在陈日胜的脑海里。他知道保存的最好方法是通过种植,让它繁衍子孙后代。他细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中结出的522粒种子,在海边开始了艰难的育种工作。
2.盐碱地里见证神奇。
海水稻一年一熟,试验周期长,陈日胜单是普选稻种就花了好几年时间,直到1991年,才定型品系为“海稻86”,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这批种子成了海水稻的“火种”。
2013年,陈日胜来到廉江县营仔镇下洋村,租下盐碱地种海水稻。村委会叶书记劝他说:“这盐碱地我们种过,都是颗粒无收,不要再种了,尽浪费钱!”陈日胜说你就放心吧,保证能长出稻子来。五六天后,绿油油秧苗长出来了,把叶书记惊得目瞪口呆。到10月,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季节。广东省的几位农业专家来此参观,只见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格子花布似的无边无际的稻田。
金黄色的、青白色的,一大格一大格地交织在一起,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空气里弥漫着稻香,专家们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
没有料到,这年秋天广东因遭受台风的袭击,大部分地区接连发生强降雨,造成严重灾害,陈日胜的海稻差点陷入灭顶之灾。
海稻浸泡在海水中整整13天,然而大水退后,让他惊讶的是:自己的稻子不仅毫发无损,还长高不少,陈日胜用手捏捏稻穗,发现谷粒又饱满了许多。这说明海稻被海水淹没以后,还在不停地吸收养分“长身子”。
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使陈日胜对海稻的特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种稻子抗盐碱、抗病虫害,还抗旱、抗捞,不需要施肥锄草,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www.xing528.com)
农业是个投资期长、回报低、风险大的行业。为了保护好这个新稻种,让它迅速壮大造福于民,于是2011年他在自己的家乡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促进海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海稻种植面积从几百亩一下子扩大到1000多亩。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有十几家外国公司和机构找他,寻求与他合作,均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这是我们的科技成果,一定要留在中国。
3.上天不负苦心人。
在陈日胜的不懈努力下,海水稻从最初亩产100斤增至300斤。2012年经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检测,数据显示海水稻64%的营养素高于普通精白米,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而且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食用对人体健康更有利。
2013年4月,富程集团子公司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陈日胜担任副总经理,与40多人的博士和硕士团队合作。
公司化运作让海水稻项目进展加快,富程集团联合国内盐碱地集中分布地区的科研院所,开展海水稻多地试种观察。为此,陈日胜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试种证明,海滩盐碱地能种,内陆盐碱地也能种。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专程到湛江海水稻发源地考察,并参加了由中科院、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经营司和国土资源部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与的考察会。会上,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海稻的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提议把这一水稻新品种命名为“海稻一号”。他们认为,“海稻一号”的产业化发展必将对有效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和水资源及全国大面积盐碱地开发等领域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专家们还一致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建议国家加强全面保护。他们还联合签名,将此提议上呈农业部,申请海水稻国家立项。
2013年10月10日,在湖南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再创世界纪录,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世上的事就这般巧合,袁隆平和陈日胜都毕业于农校,他们的突破也都源于野生稻的发现。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0多年前,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弯腰躬背在茫茫绿海中一穗一穗地苦苦寻觅,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由此开辟了杂交水稻的新天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大幅增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3年前,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水稻未来将走“超模”路线,高度达到1.8米到2米。而种在湛江的海水稻,株高已达到1.8米到2.3米,如此独特的“身高基因”,或有可能真的实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和陈日胜的“战场”不同,一个在淡水地,一个在盐碱地,但它们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两座长城,将交相辉映,把中国大地变成稻花飘香的大粮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