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嘉定举行的2017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国家工信部和上海市共同发布的《上海宣言》提出:
共同致力于建设“零排放、零伤亡、零障碍”的智慧、低碳、高效、舒适、便捷的智能网联出行体系;
共同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评价、示范等公共平台;
共同加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扩大试点示范;
共同探索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共享,推进大数据在汽车、交通、能源和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以上四条说明国家已经下了决心,要把智能网联汽车当做工业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抓手,从政策、技术、标准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动其发展。
何谓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定义是:它将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等(V2X)智能信息交换、共享。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主要是以下三个特点:
1.底盘电气化。
传统汽车使用的能源,基本是汽柴油。今后的智能网联汽车,则将主要使用纯电动车或者氢燃料电池车,使之成为一个零排放的交通工具。
2.整车智能化。
也就是说,以后的汽车,其实更多是一个电脑+四个轮子。汽车本身就是自己的司机,自己找路开车到目的地,汽车也将是一个小型办公室+购物中心+娱乐场所。今后,我们坐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将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www.xing528.com)
3.交通网联化。
不仅汽车用的电力将联网,成为能源互联网。汽车本身将自带传感器,成为车联网,最终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如果说,现在互联网最重要的终端是智能手机,未来互联网最重要的终端是汽车。
汽车将成为万物互联中的一个最重要维度。而最终目标是零排放、零伤亡、零障碍,没有污染,没有拥堵,没有车祸。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快捷、舒适。
2018年6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对外发布,对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等提出要求,明确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自主选择测试路段、受理申请和发放测试号牌。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更多实际道路上测试。《管理规范》于5月1日起施行。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传统汽车工业和现代城市出行。自动驾驶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低碳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汽车产业中心和创新高地重构的一个新的机遇。
智能驾驶是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的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包含了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汽车,只有达到了最高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才能实现无人驾驶。目前我国所测试的大部分汽车属于有条件自动驾驶,不仅不能离开人,还要对测试驾驶上路提出严格要求。为保障道路测试安全,《管理规范》要求测试驾驶人始终处于驾驶位置上,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为加快落实智能网联汽车各类标准,工信部公布了《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文件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能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清华大学教授、智能网联车辆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强表示,关于网联化有一个基本共识:基于信息的交互、实时交互、协同控制。“在这样的认识下,产品发展会从驾驶辅助开始,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既网联又自动。”
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发展,科技变革的外部契机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兼备。不仅如此,我国还拥有规模超大、全球第一的汽车市场,也拥有较为强大的信息产业,但是智能网联汽车在国际上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李克强在描述人工智能2.0的智能驾驶系统时表示,它应该是依托多元多态传感器、互联互通控制器、云端大数据平台等装置,融合大数据驱动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自组织群体智能等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使运载工具实现交通环境深度感知、交通态势准确认知、人车路能够一体化决策和控制,实现部分或全部无人驾驶的下一代智能系统。
他认为,中国未来智能网联产业的发展,会基于北斗多模式定位终端,发展共性基础平台,树立五大基础平台:高精度地图基础数据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平台、车辆智能计算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