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不当署名现状与精准治理

学术不当署名现状与精准治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不当署名起于不端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但却客观成形于出版物。本节将以出版物治理不当署名为例,在深入分析不当署名的基础上,分析治理不当署名的路径和具体措施。当前对不当署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法理上的深度分析和针对性的治理研究。不当署名的违法表现有着深刻的法理渊源,署名制度的完善则要符合署名权规则。

学术不当署名现状与精准治理

近年来,不当署名已成为学术不端领域的高发事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0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中通报的8起查处不端行为案件中有一半涉及不当署名,又如2020年11月某大学原硕士生发布的123页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的材料中也多处指控导师有不当署名行为。虽然不当署名起于不端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但却客观成形于出版物。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以下简称《界定》)明确列举了不当署名的五种表现形式,预防和治理不当署名已经是出版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节将以出版物治理不当署名为例,在深入分析不当署名的基础上,分析治理不当署名的路径和具体措施。

不当署名不同于传统的FFP(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相较于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不当署名更容易操作也更隐蔽,而且更有可能被权力寻租。不当署名不直接与论文创作和论文内容发生关联,但由于署名是连接论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最直接桥梁,不当署名是对这一桥梁的直接损害,其对学术发展的危害性甚至超过传统的学术不端行为。当前对不当署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法理上的深度分析和针对性的治理研究。现有研究集中于不当署名的违法表现和对策[44],近来也有研究从制度转型角度探讨署名规范问题[45]。不当署名的违法表现有着深刻的法理渊源,署名制度的完善则要符合署名权规则。不当署名之所以能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正是因为其自身具有权利根源和侵权特性,所以研究不当署名及其治理不能绕开其权利属性和侵权本质,而应当从署名权行使和侵权规制角度分析其治理路径与措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