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及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及影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社会情境、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的中介因素,社会心理过程对于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关注。由于这些心理现象的存在以及恶化导致人们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花蓉等认为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唤起、去个性化和从众。社会认知影响社会行为,对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影响因素,这个过程通过评价、期望、预期、归因等心理活动完成。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及影响

群体性事件是人的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所引起的社会行为,但是社会因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受中介因素——社会心理的调节。社会因素、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见图2.1。

图2.1 社会情境、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的中介因素,社会心理过程对于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关注。已有研究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二是分析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皮华英[29]认为,群体性事件“聚众”违规动机形成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对社会变革、自身利益受损和社会分配不公的抱怨不满心理;对官场腐败,当官不为民做主的悲观无助心理;法律意识薄弱,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愚昧落后心理;罚不责众的盲目侥幸心理;用过激言行引人注目的博取同情心理;欲捞好处借题发挥的利己私欲心理;受传播媒体消极因素影响的模仿尝试心理等。花蓉等[30]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包括:社会阶层分化造成人们的不平衡心理,农村城市化加重了农民的心理负担,当前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青少年的整体认知失衡,来自转型期的各种社会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大众传媒影响的日益扩大催化了人们的模仿尝试心理,满足私欲的心理使少数不法分子借题发挥或者趁火打劫。由于这些心理现象的存在以及恶化导致人们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www.xing528.com)

对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主要根据群体心理学理论。徐乃龙[31]认为,群体性事件酝酿的心理过程大体可以经历:人群聚集,共同关心某一热点问题;高度刺激和暗示,个体易于接受他人的刺激;情绪感染,使人群达到狂热的状态;情绪爆发,发生越轨和违法犯罪行为四个阶段。花蓉等认为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唤起、去个性化和从众。情绪唤起奠定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基础,去个性化作用则降低了人们的责任意识,使人们的行为无所顾忌,而从众行为则促成了群体性事件的规模。

这些研究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心理原因分析,尚未揭示出导致人们参与甚至组织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认知是行为的基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同样是贫困,有的地方人们安贫乐道,社会和平稳定,而有的地区则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研究、探讨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人们对客观社会存在的认识过程,揭示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群体性事件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社会认知是人们利用社会信息进行推理的过程[32]。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注意、评价、期望、预期、归因等多个认知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如注意会影响评价,如果对消极信息关注较多,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更差,如果对积极信息关注较多,就会产生较为积极地评价;归因的结果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个体进行了积极归因,就会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否则就容易产生绝望感。

社会认知影响社会行为,对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影响因素,这个过程通过评价、期望、预期、归因等心理活动完成。其中的评价是社会认知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也是进行社会推理的前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认知客体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只有经过评价,才能对社会信息作出推论,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信息的认知除了会评价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之外,还会利用这些信息作出一定的推论。对认知对象已有的认识会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然后主体根据这个图式对认知对象作出一定的预期。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期望,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总会有着各种期望,期望值的高低和是否获得满足对于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归因就是对行为原因的分析,这是社会认知的中心。归因分析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也是其他认知过程和情绪的基础。海德认为,人们有预测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人们需要预测和影响在自己的身上和周围的人身上发生的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理解行为的原因,即进行归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