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内群体偏好,群际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外群体歧视。外群体歧视就是在评价、情感和行为上排斥外群体成员。泰菲尔等人的实验表明,外群歧视就像内群偏好一样,即便对他人的个人信息一无所知,仅仅是简单的群体成员资格就足以诱发外群体歧视。这表明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反向值,即使在无法判断外群体是否有害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外群体歧视或者内群体偏爱。但随后的研究又发现,当分配结果是消极或者有害的时候(比如扣减金额或者实施不愉悦的刺激),这种外群歧视就有可能减少甚至消失,因为根据施加在他人身上消极刺激的量,很难判断出该行为是否保护了内群体成员。这些研究表明外群歧视通常由于对群体内成员的正向偏爱(成为一个“好样的”群体内成员)激发,而不是由于对外群体成员存在直接反感或者敌意而引起的[25]。布鲁尔的研究支持了这个结果,白人学生对黑人学生最主要的情绪是恐惧和愤怒,对黑人权利的感知与积极情绪的程度呈负相关而与消极情绪的程度是正相关。这说明在感知到威胁的情境下,个体将对内群体的爱通过消极情绪的推动转变为对外群体的恨[26]。
就像内群贬损,外群偏好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群体成员若持有“社会流动”的信念,且认为现存的等级系统不稳定或不合法,就会在所有维度上出现外群偏好。持有“社会变迁”信念体系的成员且认为现存体系是稳定的且合法的,则只会在与地位相关的维度上出现外群偏好。在“贵族效应”下,处于优势地位群体的成员则会在与地位不相关的维度上出现外群偏好。这在达顿等人的实验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研究邀请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的白人学生参加一个声称是考察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的实验。然后暗示一半的被试者,根据他们的生理反应(实际是虚假的)可以判断他们存在下意识的种族偏见,而对另一半被试者没有此暗示。之后实验安排一些白人或黑人乞丐接近被试者,发现受到暗示的学生与没有受到暗示的学生相反,给黑人乞丐的钱比给白人的多[2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