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表征被认为是社会认同的前期心理储备,在共同的社会表征基础上形成社会认同。社会表征是对社会现实的集体定义,是通过社会交流与互动过程建构的集体共享的社会现实,群体成员在此基础上实现交流与沟通,因而社会表征是群体间互动的重要特征。瓦格纳把社会表征定义为:人们通过人际沟通与对话形成对共有理解事物的认知表征,又通过对其给予集体详细描述而成为社会表征,这些形成的社会表征通过个体日常生活的语言、行为、人际互动和交流共同建构社会共识[16]。莫斯科维奇对社会表征的定义是:一种含有自己逻辑和语言的认知系统,是借以发现和组织实在的“知识的分支或理解”[17]。
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因而,它对于建立秩序、为群体成员提供社会互动规则以及对社会生活进行明确命名和分类并加以沟通有重要帮助,同时对于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心态具有推动作用[18]。国内学者乐安国将社会表征概括为由社会沟通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而产生的社会成员或集体所共享的观念、思想、意象和知识结构。它是人们用来对周围事物、事件以及目标做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表征的角色是将社会事件、个体和事件在一个熟悉的类别体系中予以锚定和具体化,赋予不熟悉的事物以意义[19]。
社会表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社会共享性”。社会表征作为产生于社会生活中对现实的集体性定义,类似于常识,被同一群体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并成为群内成员交流的基础。社会表征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并独立于个体存在于社会中。但是,社会表征并不是稳固不变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会有所变化甚至重新建构。已经形成的社会表征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感知,进而影响他们对所经历事件的解释和行为回应。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与社会表征相一致的事情记忆深刻,对于不一致的事情更容易“遗忘”或者在记忆中对其进行“修改”[20]。(www.xing528.com)
就个体而言,社会表征的来源有三条途径: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体影响。直接经验就是个体直接感受的信息,它为人们提供了最为清晰的资源,可以作为表征形成的基础性信息;相对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体信息属于“借来”的社会表征,社会互动是在交往过程中从他人那里获得或者受他人影响而改变的社会表征,媒体影响则是个体通过媒介而接触到信息从而影响个体对其所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为了尽快加工新事物或不熟悉的事物并降低由此产生的威胁和紧张,人们会将其归入到熟悉的类别中并据此进行解释和定义,再通过具体化将抽象的概念、态度和关系转化为具体的意象,随后在社会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个体对这种表征进行修改和重组,进而形成一个共识性的社会表征。正是通过上述过程,人们形成了对所属社会的“共识”——社会表征,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赫鲁斯顿等人在1982年的研究证实了社会表征的群际差异,内群体共享的表征是建立群体认同的基础。实验招募了20个英国公立高中和20个普通高中的男生,让他们在20分钟内撰写一篇描述公立高中男生和普通高中男生异同的文字。然后研究者对40篇文字进行内容分析[21]。研究发现尽管两个群体之间共享一些表征,但总的来说,两组学生对自己的群体和对方群体有着相当不同的表征,这些表征为群体内成员所共享。这些表征对成员形成内群体一致认知并产生正向社会认同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