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8年,湖南大学图书馆就已进行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论证工作。两校合并后,学校连续把数字图书馆建设确定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十五”期间,提出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创建一个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框架,将湖南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学生、教师、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布、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拥有数字化资源6000GB以上,初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恰当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对学校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达到90%以上;依托网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设一个技术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体系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能支持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开发、利用,并能满足校内外读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开展一系列、多层次的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2001年,图书馆投入150万元,完成了万方信息库镜像站点、中经网卫星镜像站点、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等项目的建设,数字资源达到2700GB,奠定了数字图书馆基础。2002年5月,图书馆成立了数字化资源小组,专门负责CALIS项目数据库的调查、论证与采购,年度开通了CAS、ACM、ASC、RSC、WSN、Springe、OCLC、CrossFire、法律法规数据库等。2003年开通的数据库有:PQDD(A)、BP、ASP、BCP、PQDD(B)、INSPEC(光盘)、IEL、EI、ISTP、中国资讯行、维普、等等。
2010年,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加大了数字资源采购力度,数字资源达到总体采购经费的2/3,同时加大了对现有馆藏进行数字化的力度,以弥补印本文献复本量不足的问题。湖南大学图书馆“十二五”规划明确2011—2015年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措施有:每年新增2~3个数据库,国内外主要的学术数据库配置完备,中外文电子全文电子期刊数量达到2万种,折合馆藏总量25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达到“985工程”研究性高校平均水平,读者使用量年增长10%;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力争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满意率达90%,普通或小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满意率达80%以上;引进2~3个国外权威出版社所有文献资源;重点引进国外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力争“世界排名前400名”学校覆盖率达到50%,收录学校总数达500家;完成馆藏印本图书文献的数字化,完成“CADAL”项目建设。
根据“十二五”规划,这一阶段,图书馆新增数据库达到29个,其中权威数据库见表7-9。
表7-9 “十二五”期间湖南大学图书馆新增权威数据库列表
(www.xing528.com)
“十二五”期间,图书馆加强了数字资源使用效益分析,2012至2014年常用的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益见表7-10、表7-11。
表7-10 部分中文数据库使用效益(2012—2014)
表7-11 部分外文数据库使用效益(2012—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