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大学图书馆重建事项

湖南大学图书馆重建事项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复员长沙1.藏书1945年9月2日,校长胡庶华赴重庆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复员善后会议,部署抗战胜利后善后工作,会议决定湖南大学即行迁返省会长沙市岳麓山原址。由于潮湿虫伤与船运触礁,冲散了部分图书,两项损失中文图书315册,西文图书324册。表1-61947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藏书统计表(平装书)表1-71947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藏书统计表(线装书)2.读者与服务复员长沙至新中国成立前,图书馆的读者数量见表1-8。新图书馆由柳士英先生设计。

湖南大学图书馆重建事项

(一)复员长沙

1.藏书

1945年9月2日,校长胡庶华赴重庆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复员善后会议,部署抗战胜利后善后工作,会议决定湖南大学即行迁返省会长沙市岳麓山原址。胡庶华返校后立即成立了学校复员委员会,由辰溪籍教授向绍轩任主任委员,钟伯谦、熊正理、唐艺青等14人为委员,负责复员迁校工作,学校在辰溪成立复员委员会。

10月20日学校开始总迁,于12月1日前,全部抵达长沙。在复员长沙途中,“一迁于辰溪,再迁于铜仁高村,三迁于长沙原址,均用木桶装贮,雇船载运”。由于潮湿虫伤与船运触礁,冲散了部分图书,两项损失中文图书315册,西文图书324册。

至1946年,湖南大学图书馆有藏书58866册,其中中文平装书7487册,线装书46775册,西文图书4604册。另订购有中西文期刊624种,其中中文390种,西文234种;报纸58种,其中中文54种,西文4种。至1947年,图书馆藏书超过抗战前,达到79158册,其中线装书41891册,中文平装书16808册,西文图书20459册,合计37267册。其分类统计见1-6、表1-7。

表1-6 1947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藏书统计表(平装书)

表1-7 1947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藏书统计表(线装书)

2.读者与服务

复员长沙至新中国成立前,图书馆的读者数量见表1-8。

表1-8 1946—1949年湖南大学图书馆读者数量统计表

(二)图书馆重建

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后,指定阅览室一间,但由于藏书急剧增长,至1946年,已超过7万册,新建图书馆迫在眉睫。1946年,湖南大学开始修复被日军轰炸的遗址。据档案记载,在赫曦台东新建了临时大阅览室一栋,“可容五百人,室内陈列本馆所藏百科全书、字典、词典、杂志、报章,及教员指定参与书等,以供众览。所需阅书桌、椅、报架、大字典架、书柜、目录柜、办公桌等用具,均经置备齐全。”1947年开工修建新图书馆,但由于物价飞涨,学校经费相当拮据,学校原拟重建图书馆,因经费不足,改为先建书库,于1948年竣工,后1951年扩建阅览室,于1954年竣工完成。新图书馆由柳士英先生设计。

柳士英(1893—1973),汉族,苏州人,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在上海与刘敦桢等组建“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为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之开端。1934年,受聘湖南大学,任土木系教授,1953年筹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后,先后任湖南工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副校长。代表作品有湖南大学大礼堂建筑群(包括图书馆)、湖南大学工程馆。

图1-19 柳士英(www.xing528.com)

柳士英先生设计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62平方米。图书馆呈“工”字形格局,主体为书库4层(1947年建设部分),两边为阅览室2层。整个图书馆远远望去,普通水泥掺和黄泥、石灰、碎玻璃的混合外墙,朴实厚重,显现了特殊建筑材料肌理与质感,绿树、碧瓦、彩檐的组合,造就了明净、脱俗的生机勃勃。室内装饰采用国漆红色与墨色对比的配置,金色点缀,“既存湖南楚汉文物的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的意味”(杨慎初先生语)。绿色的官式琉璃瓦屋顶,与山势与林色浑然一体。最出味的是细部的西风中韵。柳士英的作品特别注重细部,石雕的围栏,木雕的门窗。尤其是西式玫瑰园寓及窗内中式的花木檐,典雅而新颖,被誉为“柳士英圆圈”(见图1-20)。

图1-20 图书馆设计与扩建图

湖南大学背山面水,左有凤凰山,右有天马山,后倚岳麓山,面临湘江。早在1934年柳士英先生来湖南大学任教之初,就根据校园地貌提出了4个同心圆的规划:核心圆是体育活动区,第二个圆圈是教学区,第三个圆圈是学生活动区,第四个圆圈是教职工生活区。四周是岳麓山公园景区。教学、教职工、学生三个区之间均有便捷的联系。体育活动区方便师生集合,教职工生活区接近公园景区,成为师生课余休憩之地。景区与校园互相融入,整个校园有了园林意境。以湖南大学体育场为“核心圆”,1933年修建在道林寺旧址的图书馆和1947年建在大礼堂旁边的图书馆,都处在第二个圆圈中,即教学区之中,两馆的选址与柳士英先生的“四个同心圆”规划相吻合。

【注释】

[1]邹健等.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50年(1949—1999)[J].图书馆,1999(5):1.

[2]何文辉.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8.

[3]刘平.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看中国书院藏书特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57-60.

[4]罗晰.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历史关系研究:兼谈高校校史标准[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朱汉民.岳麓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8-19.

[6]湖南大学校史编委会.湖南大学校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24.

[7]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湖南年鉴[M].长沙:洞庭印务馆,1935:850-852

[8]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M].合肥黄山书社,2007:104-108.

[9]钱亚新.我的回忆录(7)[J].图书馆杂志,1990(3)57-58

[10]黄景行.怀念文华老前辈钱亚新先生[J].图书情报知识,2010(5):9-13.

[11]国立湖南大学图书馆近况.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十四卷.第一期,1939:18.

[12]尤小平.福建藏书楼[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8:1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