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应该正视少年儿童所处的这个自私和趋利的时代,及其所受到的利益为先的影响,适时调整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爱国不只是权利,不只是义务,它同样基于你对核心权益的考量……
于是,换一个立场讲爱国。当我们讲学雷锋、学郭明义,讲那些仁人志士的爱国、奉献、牺牲,讲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都是如此。不是为了别人做什么,而是自己做这些得到了什么。
就像老师说“你要讲奉献”一样,在“祖国教科书”里,我们一直把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爱国意识说得很概念化,很没有血肉,以至于让年轻世代反感传统、反感经典、反感教育。
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心平气和”的姿态问题:怎样才能让年轻世代心平气和地去看待爱国人物?怎样才能让年轻世代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人生道理?怎样才能让年轻世代去心平气和地思考他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培育的爱国意识?
这不只是年轻世代承传文明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培养下一代大国公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讲学雷锋、学郭明义,讲那些仁人志士的爱国、奉献、牺牲……时,总让人觉得他们就像苦行僧一样?
因为我们只着重讲了他们的付出,没有讲他们的回报:不管是精神上的回报,还是物质上的回报。
雷锋说:我活着的理由,就是让他人活得更美好。他为什么帮助他人?因为,帮助他人能让他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活得很充实、踏实。(www.xing528.com)
就像郭明义说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重点是在后面一句:帮助他人,让自己快乐——为什么要献血,要乐于助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让自己幸福。
而不在别的。
在《自私的美德》中,安·兰德告诉我们:自私成就美德。同样,在青少年教育中,自私亦可成就能力,成就责任,成就爱国。
我为什么要关心“全球变暖”和“气候政治”?因为“雪冻中国”“中国式后天”距离我的生活只有“0.05厘米”了!“气候公民”必须从我做起,从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从有利于少年儿童的价值和利益出发,从传统的“单向强加型”向崭新的“互利选择型”转变。
在我们的追踪调查中,这种从利益出发来锤炼少年儿童能力、培养责任、培育爱国情结的方式,已经在校园教育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肢解“祖国教科书”所代表着的那种传统教育。因为滞后效应,我们的青少年/少儿读物正在缓慢、被动而艰难地迎接着这种变化。或许现在已经到了主动适应并有意识地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时候了。
这不仅是成长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是中国好少年的培养创新:如何从有利于少年儿童的价值和利益出发,去指引他们自我觉悟,自觉自为地锤炼自己的能力、培育肩负责任的使命感以及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爱国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