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成为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对待人,不论是亲友还是不相干的陌生人,都要友善;不仅待人友善,对待天地万物也要友善,因为它们本与人为一体,息息相关……
这种传统的友善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和处世智慧,更是一种海纳百川、吞吐万物的国民胸襟,以及厚德载物、福泽不断的民族气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持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要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好少年,怎能不承传中华文明基因的友善观?
“友善”两个字连用,第一次出现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给弟子们讲述了益友和损友的区别,指出什么样的朋友可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可交。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有三种朋友是有益的,有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诚实守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对你有益;同不走正道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对你是有害的。
这里出现的“友善”跟后来演化的“友善”不是一个概念。这里“友”是个动词,意思为“和……做朋友”;“善”的意思是擅长(曲意奉承)或是易于(阿谀奉承)。意思是:同善于阿谀奉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交朋友。
此外,在儒家的传统经典中,没有再出现“友善”两个字连用的情况。然而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却可称为“友善”。
早在周朝时期,周公就提倡敬德保民,制礼作乐,教化子民。也就是实行仁政,对民众行善政,才会得到天的保佑,实行政通人和。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提倡“仁者爱人”,讲究“温良恭俭让”,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意思是: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品德的,那就是仁了。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的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任用;勤敏、智慧,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调动他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仁,亲也。上下相亲,左右和睦,即“爱人”。《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其做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也就是说,以待人之道来互相对待,以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貌和情感来表达敬意和亲爱之情。所以,“仁”与“友善”的含义大致相同,即要与人为善、亲爱他人。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人无贵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心怀仁爱,诚心守善,汲取他人的仁爱良善之心成就别人,这样则人人皆可为尧舜。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做一个“仁人”。仁者爱人。(仁者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地对待他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关爱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关爱。)
在此基础上,儒家逐渐形成仁爱友善的思想:仁者爱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出去回来,像朋友一样,友好地对待对方。互相警戒,互相援助,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责友以善;(劝勉从善。)以友辅仁;(以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自身的仁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尊重别人家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社会和谐——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
所以,《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这样也就成就了自己。如果我们能够推己及人,友善待人,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由爱自己的亲人,推至爱天下人,那么,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理想就会实现。
墨家讲“兼爱”,则从超越亲情、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的视角,阐述了另外一种友善待人的思想。
墨家认为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因而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亲疏薄厚。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意思是说:看待别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对待别人家就像对待自己家,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如果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征伐;家族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相爱,君王就会给恩惠,臣下就会效忠;父子相爱,就会父慈爱、子孝敬;兄弟相爱,就会关系融洽。天下的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欺负弱者,多数就不会胁迫少数,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不会鄙视卑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因为相爱,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就都可以消亡了,大家相亲相爱,所以,仁爱之人对此很赞誉。
其实墨子在此告诉我们的就是“以人为本,视人若己”——爱人如爱己,从爱自己推到爱他人,从爱己之亲推到爱天下人之亲;爱别人,自然也会得到回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与有利于他人(和他人的亲人)可能的效果,是他人也会爱和有利于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友善”的含义。它们都成为中国传统友善观的重要精神和思想资源:友好待人、与人为善……
汉字精灵让你想一想,你怎么看?
A.当“友”“善”逐渐合用,发展成一个“新词”,其基本含义仍是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友好。
如《汉书·息夫躬传》中提到,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息夫躬与傅皇后的父亲傅晏是同郡,二人交情不错。)
唐代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写道,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www.xing528.com)
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中写道,公与文光禄太青友善。
……
这些就跟现代我们常用的友善意思一样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亲近、彼此善待。
从友善一词发展的历程,你能感觉到朋友对中国人的重要吗?你对哪些人像对朋友一样,充分表达了你的善意呢?
B.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中国人很友善,是温驯的羔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明高于西方文明的地方。西方哲学家罗素也推崇中国人的友善,认为这种友善带来的平和的气质,使他们能够在解决争端时讲究公平,而西方人更喜欢依靠势力,对权力和资源进行争夺,因此会造成不断的战争。媒体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美等国时,也形容他是以“聪明、诙谐、和蔼、友善的谦谦君子”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你怎样理解友善对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国家形象方面的意义?
C.从“友”“善”两字的演化进程和友善的发展历程中,体悟友善的意义:从爱人到爱物,中国传统优秀的友善观,对培育和践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价值和意义?对于世界各国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尊重和保护生态地球的措施,中国友善观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性思想?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友善不仅是人际伦理,更是人与自然的伦理。
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后,程颐、王阳明等在儒家“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从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人与天地万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意思是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
南宋朱熹不仅将“仁”理解为人的恻隐之心,还将“仁”说成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也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的境界,更是人类与万物和谐统一的境界……
友善,成为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对待人,不论是亲友还是不相干的陌生人,都要友善;不仅待人友善,对待天地万物也要友善,因为它们本与人为一体,息息相关……
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这对当下的“生态星球”观念特别有意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有的生存家园。于是,中国传统友善观便是友好待人(物)、与人(物)为善,要求我们善待家人、朋友、陌生人,善待自然万物……
这种传统的友善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和处世智慧,更是一种海纳百川、吞吐万物的国民胸襟,以及厚德载物、福泽不断的民族气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持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要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好少年,怎能不承传中华文明基因的友善观?
雄狮少年战疫记
场景16 英雄皆凡人
绘画/罗旭亭 上海市亭新中学八(7)班
终于懂了那一句话:从来就沒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英雄皆凡人——所有的英雄,其实都是挺身而出、坚守岗位的凡人!
我从事的是平凡的职业,我所做的是微薄的小事。
但我的心是热的,我的爱是浓的,我的职责是重要的!
做好“本职”,就是在履行“天职”!
做着普通的工作,却是在守护着自己、也守护着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