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之江新语》曾以此语为引子,强调“诚信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这概括了诚信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层面:诚信是为人之本,在个人层面是“美德”;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准则,在商业层面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的“公序良俗”,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可以营造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诚信是诚信中国的基石,从官员、政府到国家都要构建“公信力”……
它发生在一个普遍的日子,却揭开了一个大变法和大变革的时代序幕。
这一年,这一月,这一天,秦国的都城还是像往日一样。
一个普通的秦国人——史书上没有讲他的名字,我们姑且称呼他为“路人甲”吧——还是像往日一样无所事事地东游西荡,虽然当时还没有“享受都城柔软的时光”的说法……
“快,去城南……”
就像平地响起一声惊雷,一个人急促而尖锐地叫道。紧接着,一道身影就像狼一样蹿了出去,掠起的风带起路人甲的一片衣衫,转瞬又恢复了原样,没有引起人们包括路人甲的任何反应。
城南的门墙就算塌了,又关我什么事?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
“快!快!城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
又有一个人像狼一样蹿了出去。
路人甲稍稍动了一下眼皮,很快就放了下来。
该热闹的地方一样热闹,该冷清的地方一样冷清;像虎狼一样彪悍的人,还是像虎狼一样,四处寻找着好勇斗狠的机会……
立了根木头有什么稀奇的?!又不是立的金条!
“快!快!快!城南门上贴了一张告示!”
告示,官府告什么示?有点小兴奋。
又有一个人,不,两个人,三个人……像狼一样蹿了出去!一个莽撞的人还把路人甲撞了一个趔趄。
“呼!”被撞的路人甲二话不说,斗大的拳头就打了出去,却是打到了空气中。
那个撞到他的人早就蹿出老远,脚步不停,还远远地抛下一句话:“城南,门外,见!”
路人甲愣住了。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这个时候,整个秦国的风俗都是“贪狠强力”:“有虎狼之心”的秦国人好勇斗狠,社会崇拜武力;一言不合,就拔拳相斗,不流汗不见血不收手——谁跟你讲道理啊!用拳头跟你讲道理!像这样不拔拳头而是拔腿就跑的,还真不是咱老秦人的风格!
“快!快!十金啊!”
路人甲的拳头收了回来,脚步顿了一顿。
什……什么?!十金!
路人甲两眼就像狼一样发出了绿光——没错,那就是贪婪的绿光!他的大脑还没有发出指令,脚步就已经本能地迈了出去,被越来越多的人裹挟着往前跑。
“快去看啊,城南门搬木头,十金啊!”
“别说十金,十……那啥也要去啊!”
一条街的人都跑光了。路人甲的脑子里却闪过了一丝疑惑——
十金,搬一根木头?!有没有搞错?不会是骗人的吧?
路人甲并不是一个爱思考的秦国人。他察觉出这件事情的不合理处,不过是出于秦国人的本能——在人际交往中,好利而无信。没有诚信,哪里能相信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但是,受本能驱使的路人甲并没有停下脚步,还是跟着往前跑。
十金啊!还是官府的告示——这是官府里哪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人发的告示啊?
这两种想法在路人甲心里天人交战,一直伴随着他跑到城南门外!哇!那里人山人海——现场果然立着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城门上果真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果然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都城北门,就赏他十金……
据说,这是那个刚到秦国担任左庶长的卫鞅(商鞅是后来的称呼)下达了“变法令”后颁布的告示,是为了取信于民,确保变法措施的推行。
这蒙谁呢?
和路人甲想的一样,秦国人对这个告示选择了“集体围观”:从城南门到城北门,搬一根木头这么容易的事情,却能获得十金……这是糊弄我们老秦人呢!
这个来秦国混官做、混饭吃、混“绿卡”的卫鞅,真是一个不靠谱的人!
卫鞅急了:“五十金!”
南门立木事小,变法事大。在变法的过程中,如何取信于民,是很关键的一步。但秦国人没有诚信的传统,只有好利的趋向: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假若有利可图,就像禽兽一样,连亲戚朋友都不认了。)
好吧,搬一根木头可以得五十金,我看你们谁还不动心!
围观的秦国人一片哗然。
从十金到五十金……天哪,这个不靠谱的新官脑壳一定烧坏了!陷阱,一定是陷阱!越是好利,就越是猜疑,众多围观的秦国人里愣是没有一个人迈出那一步。
除了——路人甲!他把心一横……
把这根木头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对路人甲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除了在这短短的距离里,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突突的心跳。
结果,结果,他真的获得了那五十金!
而且,当场兑现!
五十金啊!就搬一根木头……
秦国人一片沸腾。他们终于相信,这个外来佬是说话算话的。
这为秦国变法树立了“千金难买”的国家诚信。所以司马光评论说:诚信,是为政者至高无上的法宝……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意思是说:诚信,是为政者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障;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信任,没有民心便无法守住国家。
这是著名的司马光写进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中的“论商鞅变法”的观点。
噢,司马光就是那个同样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故事中自带“主角光环”的少年!(www.xing528.com)
汉字精灵让你想一想,你怎么看?
A.“南门立木”浓缩了商鞅变法的特点,如针对秦国缺乏诚信、好钱趋利的社会基础等,在变法中充分重视实际功效和收益原则,并“以法相治”“垂法而治”“缘法而治”,即通过法制手段来确保诚信体制的完善……这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诚信观的建设,有何启示?
B.毛泽东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此诚我国久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为什么害怕而不相信呢?一定要搬移木头来树立诚信。)这个质疑到现在也很有现实针对性。当下中国正在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如何不让民众对深改“惮而不信”?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取信于民”,揭开下一个伟大改革时代的序幕?
C.“南门立木”的立信措施简单可行,却成了撬动商鞅变法的支点和杠杆,让秦国从大国林立的战国时代崛起。或许我们可以问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当下的中国如何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诚信观建设中,找到一个类似的支点和杠杆,撬动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好时代?
以“南门立木”为引子,商鞅变法揭开了秦国崛起的时代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取信于民,是很关键的一步。在秦国好利而无信的传统背景下,要想奠定诚信基础,确保变法深入人心,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南门立木”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便是从秦国的社会实际和现实心理出发,彰显秦国的国家诚信,并且保证了变法的社会舆论和民意基础,为改革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础。
青年毛泽东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高度评价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意思是,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找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政治家,商鞅难道不应该位居第一吗?
大国讲“信”,百年老店重“诚”——“诚信”二字,其实就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魂。
百年老店同仁堂,深得这种精髓。
“铜人救我……”
据说在公元1669年的某一天,清朝的少年天子康熙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权臣鳌拜化身为千手魔王,手上都是刀、枪、斧、戟等杀人的兵器,朝坐于龙椅上的他杀来——要命的是,康熙全身就像被无形的网束缚住了。无论怎么用力挣扎,都无法躲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各种杀人的兵器齐齐刺向他身体的各个要害部位:心脏、脖子、眼睛、鼻尖……只有0.05厘米了!
呔!传说中的英雄出现了!
一个全身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猛地扑过来,以一针对一兵器,千针对千器,将鳌拜的大杀器粉碎为了齑粉……
最终,英雄战胜了恶魔,铜人打败了权臣。鳌拜灰飞烟灭,铜人重新踏入虚空,只留下了一句话:
“吾,铜人(同仁)也!”
梦就这样醒了。康熙大汗淋漓,然后得了一场怪病,全身起遍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怪病,就差说是绝症了。
康熙的心情就十分糟糕了,非要出去透口气不可。于是,“少年康熙微服出宫记”这出戏就上演了。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总会有很多的巧合。康熙信步游走,转角就走到了同仁堂的药室——咦,“同仁”——“铜人”,难道这里面有玄机?
于是,康熙就举步迈过了门槛。他这一步的确是迈对了。
这家同仁堂药室,是由时任清宫太医院高级医官的乐显扬创建。他是祖籍浙江宁波、明代时迁居北京的乐家第四代传人。
乐氏家族的传世珍宝、同仁堂的镇堂之宝,就是一尊针灸铜人。它的原型就是北宋名医王唯一铸于公元1027年的“北宋针灸铜人”。这可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啊。
据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乐显扬在拟定店名时,曾经想过用铜人作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商标”。但由于铜人是全裸的,不太雅观,于是取“铜人”的谐音,而定“同仁”二字……
这或许并不是穿凿附会。实际上,“同仁”这个词,源于《易经》: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不论平民百姓,不论达官显贵,不论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这里说的就是“救人济世的医德”。
乐显扬认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行医卖药,不只可以救人,还可以济世,施行仁德……
可以说,从一开始,乐显扬就以“同仁”两个汉字所蕴藏的仁爱思想,为同仁堂奠定了以“养生”“济世”为己任的医德传统。至今,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店堂里,还能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同气同声福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在这样的医德传统中,同仁堂对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一视同仁,不光供奉御药诚实无欺,普通老百姓买药也一样货真价实……
于是,三百多年前,被后世称为“大清药王”的乐显扬,只给少年天子康熙开了一副普通老百姓都用得起的大黄,吩咐他泡水沐浴。不到三日,康熙的怪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至此,少年康熙才领悟到“铜人杀魔”的喻义,于是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赐给同仁堂——这或许又是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却借此说明了同仁堂辉煌的历史起点。
三百年后,同仁堂一位普通的师傅给一位同样普通的老人称药。老人看到价钱后不由得愣住了:“我这服药是一分钱吗?”同仁堂的师傅笑着解释说,一克天仙藤只值一分钱,所以给他一克也只收一分钱。
在风风雨雨的三百多年里,同仁堂从一家小小的药房,发展成享誉中外的百年老店,秘诀在哪里?
或许就在乐显扬后代乐凤鸣为同仁堂拟定的店训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意思是说,炮制的工序虽然很繁杂,但不敢因此就省了人力;药品的原料虽然很贵,但不敢因此就减少分量。
这就是这个百年店训的核心——“同仁”和“诚信”。
汉字精灵让你想一想,你怎么看?
A.走进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我们可以从很多细微处感觉到它对传统诚信观的重视和继承。但这种践行在当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辨地产”讲究道地药材的来路——所谓“道地药材”是指特定的地域所产的药材具有独特的药效;但近年来道地药材的野生资源在大量无度的采集下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仁堂在努力保证自己产品的原材料道地的同时,又如何承担一个现代企业对环境保护应负的责任?换句话说,在要求支付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如何践行中国诚信观的优良传统?
B.2001年中秋节前,著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用上一年的陈馅做月饼、坑害消费者的事件被曝光。同是百年老店,为什么同仁堂会在百姓心目中几乎成为“民族英雄”的代名词,而冠生园却会在一夜之间成为民族品牌神话的“千古罪人”?只是因为诚信吗?百年老店不只是一种品牌,也是一种文化,更寄托了我们对民族和国家深沉而伟大的感情。但百年老字号事件正在不断地伤害中国人的感情。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
C.当下,中医药企业的诚信问题普遍经受着市场和消费者的拷问,多家老牌中药企业频现质量问题。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究竟是“西方中心论”(比如以西方所谓的科学主义为标准)下对中医药的偏见、歧视甚至是阴谋?还是幕后推手意图做空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医药股的可能?或者是中国传统需要与时俱进,中医药安全性研究的确亟待加强?这再一次彰显了当下诚信问题上的各种复杂情况——你怎么看?
同仁堂的店训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所孕育的传统诚信观。有人用对联对此进行了诠解。
上联是:遵肘后,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不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药方不对,而是今人在炮制药剂的过程中,原料、工艺、流程不够精益求精,所以不能有效解决病症。因此,同仁堂强调制药必遵循正统规范(今称《药典》),在工艺上极其讲究,甚至是苛刻。
下联是:辨地产,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强调原药材的品质,严格筛选原料药材产地,适时获取优质药材,要“取其地,采其时”,保证原料药材的质量,对原料药材的成分做到一丝不苟。
横批是:大同仁爱,济世养生。济世养生、取利于义、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和商业信誉,就根源于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哲学基础——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把人的疾苦、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这是同仁堂享誉三百多年的磐石之基。同仁堂的历史,也印证了它一直在经受考验:如何把这种传统诚信观的基因,留存于不同时代的同仁堂及其员工之中,使其与时俱进,永葆青春,蓬勃发展呢?
尤其是当下,如何经住历史变革和经济大潮的考验,从传统诚信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诚信观,真正成为百年老店中的“中国诚信企业典型”?
从此出发,我们如何建设“诚信社会”和“诚信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之江新语》曾以此语为引子,强调“诚信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这概括了诚信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层面:诚信是为人之本,在个人层面是“美德”;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准则,在商业层面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的“公序良俗”,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可以营造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诚信是诚信中国的基石,从官员、政府到国家都要构建“公信力”……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和外延基本就包括这四个层面。
诚信,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衡量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重要标准,是彰显大国气度和风范的重要标准。
只有全社会都以诚信为做事处世的规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越来越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