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少年传统诚信观:第16课成果

中国少年传统诚信观:第16课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诚信观终于形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成形和成熟,并深深影响中国人“个人层面”的性格和中国“国家层面”的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的?这奠定了中国传统诚信观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基础:诚信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和整个国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它是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紧密联系与转化的纽带。当下,这种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新时代中国诚信观的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和借鉴?

中国少年传统诚信观:第16课成果

孔子最先在道德意义上阐述了“信”的含义,将“信”视为做人与治国之道——做人要“谨而信”,即言行谨慎、讲究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要说话算话;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认真谨慎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以获得人民的信任。

“诚信”合一,由“诚”入“信”,诚实守信,“诚信”就从“敬神祭祖”的宗教观念,转变成了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诚信观终于形成了。

从此,“诚信”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也是社会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生活……

当初,“诚”“信”这两个汉字是单用的。

最早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用的古籍,是《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意思是说,贤者的祭祀,是表达自己的诚信、忠心和敬仰。

于是,诚信说的就是祭祀时的言辞和行为。中国人很重视祭祀。在甲骨文中,“言”就有告祭之意。

商周时期,祭祀祖先和神灵,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信以祷神”,要求祭祀者在神灵和祖先面前祷告盟誓时,言辞上要诚实不欺;二是“诚以举祭”,祭祀者在行为和态度方面要小心翼翼、虔敬庄重,不能有丝毫的欺瞒和亵渎。

言己所思即为“诚”,践己所诺即为“信”。真实(符合实际情况)与诚恳(不歪曲自己的内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诚”;说话算数,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言必行、行必果,就是“信”。诚与信连为一个词,表述的就是中国人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传统美德。

你看到了吗?这里有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起初,中国人只对神灵诚信——古人认为天及神灵支配着自然并统治着自己,所以对它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祭祀时人对神灵所说的话,必须要遵守诚信原则,不然会被“天打雷劈”,被神灵惩罚。

然后,对祖先诚信,恭敬虔诚地献上洁净的祭品,履行对祖宗先人的承诺与敬重——现在仍在流行的清明祭祖扫墓,包含着后人对祖先的追慕与对生命的尊重,也蕴藏了中华民族贵人伦、重亲情、讲孝道、崇宗敬祖的优良传统。

再到后来,诚信就扩展成为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从对神灵和祖先说话要算数,到对所有人都要说话算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成为一个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社会化原则。

夏商周三代还有宗教内涵的神秘色彩,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鲜明的社会道德规范,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诚信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易》最早从伦理道德角度阐述“诚”的含义,把“诚”视为一个人人格修养的根本出发点——对内要“闲邪存其诚”(防止邪恶、邪念和散乱,时刻保存自己那颗至诚的心),对外要“修辞立其诚”(说话,包括写文章,不要花言巧语,要说“诚实言”,做到诚心、诚意和诚信),你讲的话别人才能够相信,才能让别人对你有信心,你也才能建功立业……

孔子最先在道德意义上阐述了“信”的含义,将“信”视为做人与治国之道——做人要“谨而信”,即言行谨慎、讲究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要说话算话;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认真谨慎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以获得人民的信任。

“诚信”合一,由“诚”入“信”,诚实守信,“诚信”就从“敬神祭祖”的宗教观念,转变成了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诚信观终于形成了。(www.xing528.com)

从此,“诚信”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也是社会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和生活……

汉字精灵让你想一想,你怎么看?

A.梳理一下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发展历程,从已经提到的夏商周三代萌芽期、春秋战国塑形期,再到秦汉时期的体系化、宋明时期的哲理化、明清时代的商业化与世俗化……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成形和成熟,并深深影响中国人“个人层面”的性格和中国“国家层面”的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的?

B.发掘一下西方诚信思想的渊源和流变(如契约精神塑造的西方诚信思想、宗教文化孕育的西方诚信观),比较分析中西方诚信思想的差异(如熟人之诚与契约之信、等级诚信与平等诚信),提炼和总结: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民族性的特点”和“人民性的优良传统”(如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都是成就高尚人格、造就善良的中国人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有什么不足值得反思?

C.近现代以来,中国进入一个“躁动的时代”,整体上表现为一种从传统的长期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激情和亢奋——“反传统”成为近现代史的主题,否定甚至践踏中国传统诚信观甚至成为其中的一条隐线。但是,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还是主张回到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现代性传承与转型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段历史和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后,你会怎么看?

综上所述,自春秋时期起,“诚”“信”二字就多一起连用了。

荀子说,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说话荒诞不经则使人产生疑惑和不信任。

管仲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古代君王很重视诚信,以此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

这奠定了中国传统诚信观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基础:诚信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和整个国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它是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紧密联系与转化的纽带。

这也决定了传统诚信观的中国式特点:从一个人的“做人之道”出发,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养成诚信的美德;其最终目的,是将这种美德往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扩展为“治世之道”,实现一个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当下,这种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新时代中国诚信观的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和借鉴?对于新时代中国好少年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样的营养?

要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著名学者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观点:要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树立民族的信心,激发民族的凝聚;这种改造可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却不能生搬硬套地简单移植。

“食言而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鲁哀公设宴招待群臣,宠臣郑重也参加。孟武伯一向与郑重不和,便想借机让郑重出丑:“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了?”鲁哀公直接回应:“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胖的!”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经常说话不算数,经常“自食其言”。“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食言”,《尔雅》解释说:食,言之伪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就像吃东西一样,吃了就消化没了,说过的话说了就了了,不去兑现和实行,就叫“食言”。

一诺千金”源于秦末项羽刘邦争霸时期。季布这个人非常讲义气,有侠义心肠。只要他答应过的事,他就一定会办到。于是楚地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他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后来,“一诺千金”就用来形容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这些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要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诚信的美德要在他们的心里逐渐生根发芽,让他们逐渐养成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习惯和风格。这种习惯和风格要一直深深地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并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