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敬业榜样:激励人心的故事

中国敬业榜样:激励人心的故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了鞠躬尽瘁的敬业楷模、智慧和忠贞的化身。临终前,诸葛亮为未能完成蜀汉一统中国的大业而自责不已。诸葛亮吃力地将军国大事、继承人等问题,向李福一一交代,又把死后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蜀汉举国悲痛。

中国敬业榜样:激励人心的故事

此后,焦裕禄成为党员干部弘扬敬业精神的模范和榜样。

50年后,他再一次成为新时代的敬业楷模:要把焦裕禄精神当镜子,照照自己,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就是焦裕禄的敬业精神!

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了鞠躬尽瘁的敬业楷模、智慧和忠贞的化身。

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政治抱负,并把这种抱负践行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勤政敬业”,就是诸葛亮的敬业观——他成为中国古代知识精英“勤政敬业”的典范。

清圣祖康熙高度评价诸葛亮:为人臣者,唯诸葛亮能如此耳。钱穆也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时至今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职守,忠心耿耿,传统士大夫的“勤政敬业”观,对我们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敬业”有什么样的启示?

“来了!丞相来了!”

公元223年2月,蜀地(四川)白帝城还是一片萧瑟。

一阵马蹄声传来,打破了依旧寒冷的春意,城门迅速层层打开。从成都昼夜兼程赶赴而来的诸葛亮马不停蹄,鞭不离手,穿越而过;衣服来不及换,脸顾不上洗,直奔永乐宫

在寒冷的北风中,永安宫内的气氛显得更加凝重。刚打了败仗的先主刘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问的仍然是那同样一句话:“丞相到了没有?”

话音未落,君主二人都看到了对方。久别重逢,未语泪先流。

很久很久之后,心情稍稍平静下来的刘备,当众向诸葛亮托付身后事,第一句话就石破天惊:“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太子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材,不能胜任皇帝的位置,你就取代他吧。)

扑通,众人惊得全都跪倒在地。刘备摆了摆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丞相的才能强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统一中原、匡扶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感激涕零:“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我一定尽我所能,忠君效国,死而后已!)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托付的,与其说是国家的重责大担,不如说是沉甸甸的信任;诸葛亮付出的,并不仅仅是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也是在奉行勤政敬业的信念准则

这是从他们相遇之初,就已经奠定了的。

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漂泊半生、无立足之地,在诸侯割据的夹缝中苟生;“三顾频烦天下计”,“隆中一对,定天下三分”……刘备三次拜访请教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从此,诸葛亮结束了悠闲清净的生活,开始了辅佐先主和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诸葛亮秉承“不为良医,便为良吏”(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夫,就要成为优良的官员)的祖训,向往建立管仲乐毅那样的盖世功勋。他为刘备制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待机夺取中原的发展大战略

长坂坡败阵,曹操大军来犯,他为联吴抗曹而忙碌,促成了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战后,夺取荆州,他为能在荆州站稳脚跟夙夜不寐;进入益州后,他为蜀汉如何稳固政权、为民安居乐业考虑长久之计,确立了依法治国、赏罚严明的制度……

夷陵新败,刘备撒手而去,留下的蜀汉王国是一个烂摊子。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正是多事之秋。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新胜后的孙吴强敌,南有少数民族叛乱扰境,蜀汉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国力贫乏;内有多方势力互不兼容,连年征战民怨沸腾,又赶上春荒、瘟疫接踵而来,一些地方爆发了叛乱……天下摇摇欲坠,新政权即将半路夭折,诸葛亮临危受命,能坚持住吗?能把新主扶上位,重振国威吗?

诸葛亮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蜀汉政权的稳定披肝沥胆。面对成都本土官员对北伐的激烈反对,对他本人独揽大权的诋毁,他开历史先河,晒出了个人财产:“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到我死时,定不会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在外边有盈余的财物,以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在最后一次北伐前给后主的表中说:“伏愿陛下……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希望陛下……对先主力尽孝道,对天下的老百姓施行仁爱之心。)

何等的清廉敬业,何等的肺腑之言,何等的忠心耿耿!这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两朝元老、蜀国丞相诸葛亮!而且是拥有先主赋予的废除不合格的君主、自己取而代之的“合法权力”的一代权相!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取代后主刘禅?这个历史之谜其实并不难解。229年,南征胜利归来以后,诸葛亮的威望响彻蜀汉,这使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很担忧。在得知少主想要恢复诸葛亮丞相之职,并有加九锡(加九锡,是当时皇帝给予的最高政治待遇)之意时,李严写信劝他接受,以进为退,试探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拒绝了:“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不是先帝的赏识,他不可能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未完成先帝的事业,未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却要仿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专权,不是为人臣应做的事。

临终前,诸葛亮为未能完成蜀汉一统中国的大业而自责不已。后主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吃力地将军国大事、继承人等问题,向李福一一交代,又把死后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交代完国事,又交代身后事:他死后,要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从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不要其他陪葬品……此情此景,在场之人无不悲痛流泪。

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蜀汉举国悲痛。就连被他驱逐流放的政敌,听闻后也失声痛哭:从此,蜀国就再也没有希望了……

汉字精灵让你想一想,你怎么看?

A.对于刘备的永安托孤,后世学者多有微词,认为是刘备耍的心眼,试探诸葛亮的忠诚;进而指责诸葛亮是愚忠,辅佐一个成不了气候的君主,实在是与他的智慧不匹配。对此你怎么看?

B.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称霸,谋士的职业很受欢迎。诸葛亮当时面对的选择很多,比如可以为曹操效力、投靠东吴等,然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最不起眼的刘备。仅仅是为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吗?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老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www.xing528.com)

C.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中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绝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做到了“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实在是不简单。但有人质疑说,诸葛亮晒家产,肺腑进言,是担心身后被人恶意诋毁,表达忧谗畏讥之心,以保证自己的清白之名……这其实表明,诸葛亮越是勤政敬业,就越是深受蜀汉君臣忌惮。你怎么看?

千百年之后,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楷模出现了——那就是“死了也要看着兰考治沙”的焦裕禄。

“组织上考虑把你派到兰考县去工作……”

1962年12月,河南省委开封地委的领导跟焦裕禄谈话,刚起了头,就不知道如何往下说了。

说起兰考,这个地方真是个烫手的山芋。很多干部都不愿意去兰考。开封地委选了几个干部,有的接到调令后就是不愿意来。不仅外来的干部不愿意去,县里的一些干部还想方设法往外调。三番五次,地委没办法了……

此时的焦裕禄,也正面临着个人和家庭的艰难困境:家里六个孩子还很小,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这个顶梁柱;再则,他当时肝病已经很严重了,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否则性命不保……只要把医院的诊断证明拿给领导,他就完全可以不用去兰考。

焦裕禄沉默了。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去兰考,然而思前想后,艰难抉择,最后跟地委领导表态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这一回答,让地委领导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兰考是个艰苦的地方,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你打算什么时候去?”

焦裕禄斩钉截铁:“马上就走!”

地委领导一脸震惊地看着焦裕禄。焦裕禄没有解释,连回家安排妻小的事情都没有做,就直奔兰考而去。或许,他什么都不怕,但就是害怕回去后会面对妻小挽留的眼神。

就这样,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就职。

一到兰考,焦裕禄就震惊了。这地方真的是穷得要命!

春天,二十万亩麦子被风沙毁了;秋天,水涝严重,三十多万亩庄稼被淹;到处都是盐碱地,年年不是旱就是涝……别说向国家缴公粮,每年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

这一年更甚,兰考正面临灾荒压头。“吃也愁,穿也愁,住也愁,烧也愁,前也愁,后也愁,黑也愁,白也愁,进门愁,出门愁,愁来愁去没有头。”曾经在兰考县委担任新闻干事的刘俊生回忆说。

这使得本来就很穷的兰考更是成为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穷坑”。与其窝在家里等死,不如外出讨饭!于是,火车站每天都聚集着大批拖家带口准备逃荒出走的人。县委专门成立了阻止办公室,仍未能阻止人们外逃。

焦裕禄的心被深深刺疼了,最后一点因愧对家人而产生的犹豫也消失了。他决心改变兰考的贫穷,直接到基层考察,深入了解治灾的办法。

他走遍全县140个生产大队中的124个,然后在全县抽调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开始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工作,终于查清了全县所有的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个。哪里的河渠淤塞,哪里有阻水的路基和涵闸……这些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经过详细丈量,编号绘图。一张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形成了。

掌握了详细的资料,解决对策也就有了。焦裕禄在给开封地委做的计划报告中说:“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坚持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在焦裕禄“拼上老命也要大干一场”的努力中,兰考的抗灾形势迅速好转,但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他却不当回事:“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

1964年3月,焦裕禄疼得无法忍受,只得住进了医院。医生出具的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已扩散到淋巴……他开始交代后事,叮嘱来看他的同事一定要领导人民战胜灾害;叮嘱妻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

临终前,焦裕禄挣扎着说出他最后一个愿望:“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两年后,组织为了实现他的遗愿,把坟迁往兰考。听到这一消息,兰考轰动了。

那天,兰考火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挂满了挽联。成千上万群众自发地披麻戴孝前来吊唁,痛哭流涕。

“你是为我们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我们兰考人民对不住你。”

1966年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稿子还没念到一半,播音员就已经泣不成声,播音多次中断……

毛泽东为焦裕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此后,焦裕禄成为党员干部弘扬敬业精神的模范和榜样。

50年后,他再一次成为新时代的敬业楷模:要把焦裕禄精神当镜子,照照自己,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就是焦裕禄的敬业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