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提倡孝道,不孝敬父母的人为公众所唾弃,有些朝代还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予以严厉的惩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族传统。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被忽略了,以致当前有些青少年对孝道礼仪所知甚少,个别的还盲目地赶时髦,追“潮流”,在家里听不进父母的教导,有的嫌父母唠叨,有的嫌管得过多,还有的嫌父母“死脑筋”、“太保守”、“不开化”、“赶不上潮流”……个别人还谩骂父母。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来说,家庭的温暖,主要来自于长辈的关怀和慈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几乎家喻户晓,它说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父母的慈爱”更加宝贵的了。这种慈爱是博大的、无私的,是人类崇高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上日益要求独立,不喜欢家长过多地干预自己的行为,而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期”,活跃、好奇,自以为已经长大,却还不谙世事,办事自我感觉很成熟、老练了,但实际上却不乏稚嫩,有时根据个人的好恶去判断是非……这期间其实比儿童期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作家长的应该给子女更多的关心和信任,应“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宜每事必问;做子女的应该多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主动向家长进行解释,争取彼此间感情互相融合,思想互相沟通。
对待父母批评应静静地恭听,并努力地遵照执行。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成人而自以为是,因为我们毕竟年龄小、涉世浅、阅历少、还不够成熟,缺少必要的经验。即使父母的批评过于严厉,或者委屈了自己,也不宜立刻进行辩驳,如有必要可以事后平心静气地向父母解释清楚。
俗语说“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严格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克制弱点,努力学好。近些年来,家长与子女间的“代沟”问题似乎成了热门话题。所谓的代沟,其实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矛盾,大多是因两代人经历的不同以及年龄、心理上的差异造成的。解决“代沟”的唯一出路是两代人要多谈谈心,做家长的不要以家长自居而唯我独尊,做子女的更要善解父母心意,多听一听家长的观点和意见作为参考和借鉴,这有利于自己成长。(www.xing528.com)
子女还应体贴父母长辈。体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做子女的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劳苦。当前,有些同学厌恶家务劳动,懒惰成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个人卫生也要父母照顾,与年龄极不相称,应尽快改变。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除了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承担起做子女和做父母的双重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在事务繁杂、过于劳累或办事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难免会情绪欠佳,这时做子女的如果能为家长排解苦闷是最令人欣慰的。另外,做子女的应尽早地体谅父母,理解生活的艰辛,懂得勤俭节约。现在在中小学生中,讲究穿名牌、攀比之风比较严重,别的同学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这是不体谅父母的体现。青少年朋友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有朝气、有生机,穿什么都是漂亮的、可爱的,相反,过多地往身上堆砌名牌只会显得庸俗与过分成人化,失去了青少年的本色。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西方或港台的生活形式也开始影响着青年人,有的人很好奇,学习、沾染了一些电视或录像中被夸张了的“潇洒”,如对父母的称呼为“老爸”、“老妈”,与家长谈话无尊无卑,无长无幼,信口胡说,还自以为是……我们说古代中国的旧礼制如三拜九叩、早晚请安、父母之命不得违抗等带有封建意识的礼仪规定过时了,但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之情却是天理人伦所决定的,不能弃之不顾,对父母一定要讲礼貌,这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父母对自己讲话时要恭恭敬敬地听,不能随便打断或无动于衷;外出和回家时要先和父母打招呼、问好;吃饭时先请父母入座,为父母盛好饭菜,对饭菜要说好吃,不能挑三拣四;每逢过年、过节或遇父母的生日买上一点小礼物或者自己亲自动手作一点小礼物送给父母表达心意,促进与父母感情的融合,展现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情,父母在感动之余也会由衷地感到欣慰的。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更应加倍地尊敬。这些老人在年轻力壮时都曾为国家、家庭、子孙付出很多的辛苦,现在年老力衰不仅在体力上生活上需要年轻人体贴和照顾,而且由于生活的不合拍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自卑感,这也更需要我们年轻人在精神上给予多方面的慰藉和关心。平时多跟他们聊聊天,为他们多料理一下生活琐事,让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颐养天年。并且要真心实意地尊敬他们,有好吃的东西先孝敬给他们,搀扶着老人入座,就餐时恭敬地递上碗筷,平时多陪伴老人去探亲访友,逛逛公园,散散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把中华民族的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