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臭咸菜年糕汤与菜蕻炒年糕的风味与寓意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臭咸菜年糕汤与菜蕻炒年糕的风味与寓意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唉,别说臭咸菜年糕汤,闻闻有点臭,吃起来倒蛮香,这有点像吃臭豆腐一样,臭咸菜年糕汤成了慈城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点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特别爱吃。由此说来,年糕不仅仅是食品。少吃荤腥多吃蔬果的季节,菜蕻炒年糕是一道既当点心又当饭的佳肴。年糕亦是年糕干。用年糕当点心,人们有意祈祷五谷丰登。

慈城年糕文化记忆:臭咸菜年糕汤与菜蕻炒年糕的风味与寓意

旧时,长江以南,尤其是江浙两省人们的主食大米为主,即米饭。此外是大米的粉制品,如年糕、米线等。

比较年糕与米线,年糕的吃法相对较多。众所周知,主食的米饭要配菜肴才能下箸,而农耕时代,物资相对贫乏,平时的菜肴以蔬菜为主,而年糕与蔬菜一起烹饪能做不少花色品种,既能调口味,又省钱。

春节过后,大地回春,时令蔬菜——菜蕻开始上市。这个季节,大多数人家差不多以菜蕻炒年糕替代米饭当主食,这是因为菜蕻炒年糕既是饭,又可以当菜,比如过老酒的菜,因而大街小巷开始传唱“哎,啦啦啦啦,哎啦啦啦,菜蕻炒年糕呀,味道交关好呀”。

旧俗,慈城有腌咸菜的习俗。开春后,慈城人又喜欢将咸菜晒成霉干菜。新鲜霉干菜出炉后,慈城人往往视霉干菜像百搭菜一样,与其他食物煦着吃,其中就有霉干菜煦年糕。最初吃霉干菜煦年糕仅仅是一种偷懒的吃法,想不到霉干菜的咸、鲜、清口,竟使霉干菜煦年糕另有风味,渐渐成了慈城人改变年糕口味的一种吃法。

而没有晒成干菜的咸菜随着气温升高,开始发酵变臭,同样的道理,浸在髭里的年糕随着气温升高,开始发醉变味,节约的慈城人决不会轻易扔掉臭咸菜和臭年糕,而是将两臭合在一起,放一碗臭咸菜年糕汤。唉,别说臭咸菜年糕汤,闻闻有点臭,吃起来倒蛮香,这有点像吃臭豆腐一样,臭咸菜年糕汤成了慈城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点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特别爱吃。因为经过发酵以后的年糕容易煮烂,柔软的年糕汤正合掉了牙齿的老人的胃口。

旧俗,早餐一般吃泡饭。哪一天,烧泡饭的冷饭少了些,主妇们就撩根年糕,将其切片后与饭同煮,俗称年糕泡饭。反正,家有年糕,主妇不慌,一根年糕处处救急。

年糕有两种贮藏方法,一是将年糕切片,置阴冷处风干,然后置于密封的器皿中;一是整条年糕晾干后,浸于缸甏内,随吃随取。无论哪一种贮藏方法,年糕都是孩子们的零食。

作为大米制品的主食之一,年糕自腊月做好后,与我们的生活相伴至少有半年之久。假若算上年糕干片的话,就可以一年吃到头了。

旧时的慈城,县城东门外一个叫天门下的地方,生活着不少称为堕贫[11]的特殊人群,他们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是封建社会制度下贱民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堕贫以服侍各自脚埭[12]内的东家而生存,从事着如当送娘、剃头、绞面、吹拉弹唱的行当,而东家则以年糕作工钿抵付给堕贫。这情形正好与清同治年间范寅著的《越谚》中有关年糕的记述相符。由此说来,年糕不仅仅是食品。

丈母娘待客之道 俗话说:“丈姆一声呕(招呼的意思),蛋壳一畚斗。”旧时,准女婿上门,丈姆娘招待女婿的点心是糖水年糕擅勒蛋%有些家境条件好的人家是吃桂圆擅勒蛋。桂圆旧属高级的京果,比较稀罕,不是户户人家办得到的,当没有桂圆时,慈城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丈母娘就用年糕替代,这是因为每家年糕多。而准女婿吃到了糖水年糕擅勒蛋,就会乐得心里开花。

准女婿回家进门,母亲就要问一些相亲的情况,若儿子告诉母亲:“今天,我吃过糖水年糕擅勒蛋。”当娘悬空半天的心总算可落地了。这下儿子能抬媳妇了,娘也好抱孙子了。

旧俗,丈姆娘看女婿只看不言。有道是“女婿是娇客,重言重语说不得”。那么,丈姆娘看中意了女婿怎么办?她叫人端来了糖水年糕揎勒蛋[13],此时的年糕不仅是招待女婿的点心,还是表达心意的符号。

六月火热炒年糕 手工年糕的时代,是居家过日子没有冰箱空调家用电器的时代,那年代里的夏天,一日三餐佳肴少,菜亦难烧,暑热吃清淡是慈城人生活的诀窍。

少吃荤腥多吃蔬果的季节,菜蕻炒年糕是一道既当点心又当饭的佳肴。菜蕻不是六月的时令菜,年糕也不是六月的时令食,何来菜蕻炒年糕呢?原来菜蕻是菜蕻干,也称万年青。年糕亦是年糕干。头夜取年糕用冷水浸泡,第二天再取菜蕻干,用冷水发一下,等中午炒一盘碧绿玉白的菜蕻炒年糕,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主食。

年糕点心祈丰收 旧时,除了早、中、晚三餐外,一般将上午九、十点钟与下午三、四点钟俗称“点心时”。这是农耕时代的一种生活习惯。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时间在野外耕作,十分劳累,一日三餐不足以维持体力,中间需要补充吃食,点心就是用来“抵饥”的。

此时作为点心的食物与主食也不同,一般面类、团类、糕类和饼类均可。年糕自然是慈城人的点心,上面说的菜蕻炒年糕是农民常食的点心。

旧时,妇女没工作,她们往往动足脑筋,做花花色色的年糕点心,比如开春后满地遍野有了荠菜马兰,她们发动小孩出门挑荠菜马兰,然后炒一盘荠菜炒年糕;家里的老母鸡嘎嘎地叫,下鸡蛋了,她们做一盘鸡蛋撮年糕,起锅时再撒上几粒青葱。哇,焦黄的蛋,青青的葱,白玉般的年糕,好一盘鸡蛋搨年糕,送到田头,给下田的男人当点心,这一道点心似乎还是农民的补品。

慈城曾是沿海一邑,多海苔。聪明的主妇,取海苔与年糕同搨,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点心,而且花费不高。反正,年糕当点心一直要吃到年糕稻种落田。用年糕当点心,人们有意祈祷五谷丰登。

■爆年糕片

小修读书状元糕 旧时,慈城的南货店卖或定做状元糕,主要用于学龄儿童新生上学。外甥六岁上学时,外婆要备衣服一套,并送鱼卷烤肉、鲜蛋、金团、青箬粽和状元糕等礼品到女儿家[14],以祝外甥高中状元。

爆年糕片接接缘[15] 旧时,孩子们少零食,年糕片可作孩子们的岑食。零食年糕片的吃法一般有炒或爆两种。(www.xing528.com)

一炒,此炒与上述菜蕻炒年糕中的炒不同,这里的炒是干炒,直接将年糕干放入铁钺,放一些盐干炒,炒熟可食。这种炒年糕片硬而脆香,且越嚼越香,这正合少零食的孩子们胃口,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让孩子多嚼硬食品利于牙齿的生长。现在分析,那年代的孩子少蛀牙是否是由于少零食而因祸得福呢?

二爆,用专爆爆米花的器具。一般年糕片爆好后,大人用大碗或小茶盘臼一碗或一盘年糕片,叫自家的小顽送到隔壁有小顽的邻居家中,这样邻里间接接缘,示意大家和睦相处。

花色零食说童年 笔者小时候,和外婆、阿太(即太外婆)一起在南矮墙晒太阳。到了下午点心时,外婆去撩根年糕,切成几段放入阿太围蓝布下的铜火熜,覆盖好炭灰。待一会儿阿太用剪刀手把拨开炭灰将年糕翻个面再覆盖好炭灰,这样几个回合,阿太的火熜里就会飘出来米烧焦的香味,那就能吃上美味的煨年糕。偶尔阿太的饼干箱藏有豆酥糖,那就能吃上煨年糕醮豆酥糖。长大后,下午的点心也是煨年糕,只是自己煨了。有时中午放学撩一根年糕,晾燥后放入书包。待放晚学时,约一两个小伙伴,在野外寻一处窝风处,拾一些树干、枝叶,点上火煨年糕,随着白色的年糕转黑,那阵阵米香味扑鼻而来,饥肠也开始辘辘了……有时放学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年糕甏中撩年糕,然后煨年糕。那时,城中家里,只能将年糕搁在煤球炉上煨,但那香味至今不曾散去。

除了煨年糕,还有油揭年糕,味道更好,绝不比现在孩子吃的肯德基味道差。后来,看大人们做了蛋搨年糕、苔菜撮年糕以后,笔者也学会了。回想儿时做和吃年糕零食的情景,让人重温了没有零食年代的童趣。

年糕作报酬工钿 旧时的慈城有俗语,“灶王阿二地扫好,年糕既没现也好”。这说明主人常以年糕抵工钿赏给帮工。慈城还有首《白话佬》的歌谣,它的唱词为:

一年来一遭,所有人家都跑到。

文财神送元宝,武财神也走到,送上九十九只大元宝。前三进,后三进,三三计九进,二九十八进。

中间造起桂花厅[16]绍兴班子做戏文,唱了三日三夜整。

《白话佬》唱的是穷人向富人贺年的情形。那么,每次贺完年后,富人以什么酬谢呢?据对慈城堕民的田野调查,酬谢大多数是年糕。堕民后裔对东家赏年糕有如下的记忆:

小时候随阿姆去贺年,东家听了好话后,第一句话:“好了,火钳在老地方,年糕,你自己去撩。”

“乍介慢,你撩了多少?年糕多撩要发臭的。”

贺年讨赏时,东家老太一手拨佛珠,开只眼、闭只眼。“今年给的年糕多勿多,别忘记,做生活时,尽力点。”[17]

《越谚》中有记述:“年糕:浸粳米一石,掺糯米五升为粉,蒸春,搓前条,犒男女雇工之贺年者。”[18]

流传慈城地区的歌谣《长工叹苦经》中有“廿七夜,拿之年糕三十根”,可见,年糕曾是东家抵工资的实物货币

堕民讨年糕[19] 定法嬷,她自己好像没名字,她的老公叫定法,村里的大人叫她定法嫂,小孩叫她定法嬷。

定法嬷家在街里。家里很穷。她的老公死得早,又没有孩子,就孤身一人。一间低矮的破屋就是一个家,家里什么也没有。床是砖头搁搁,稻草铺铺。但家外家内有很多用来浸年糕的七石缸。

旧时,一到腊月,村里的家家户户就要做年糕。定法嬷也就开始讨年糕。年糕做到谁家,她就讨到谁家。常常是她的人没到,声音已到了“年年高,年年好”。她不进家门,只是站在门口,反复这两句话。若主人递给年糕,她总是双手接过,顺口说出一句:“恭喜发财”。一般她对人们给的年糕没二话,但谁要是只给一根,她准会说“好事成双”,言下之意再给一根。如此挨家挨户讨过去,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每一年讨得的年糕还真不少。这样讨来的年糕,定法嬷卖掉一点,自己留一点。留下的年糕浸在七石缸里。每天吃几根捞几根,几缸年糕吃到夏天还有。天热,年糕要发臭,所以定法嬷的老棚[20],一到夏天就贼贼臭。

所以慈城年糕还是慈城堕民的口粮。

贴金送银 旧时的腊月,天门下的堕贫买来黄豆粉芝麻做金条,然后从年糕作坊买来现成的元宝年糕,于腊月廿边,捧着装有黄豆条和银元宝的果桶向东家拜年,而东家往往赏给堕贫一些大米和年糕,这一习俗称“贴金送银”。“贴金送银”时,堕民送去的是元宝年糕,收到的都是印花年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