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静的小题大做: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王静的小题大做: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的研究曾是小题大做的典范,但好像演化延伸得还不够深广。所以,要感谢王静同志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冯先生给王静出了一个看似细小而微不足道的小题目,他期待她写出一个大课题、大作品。小题大做,来之不易。我希望我们更多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幸被如此这番的小题大作。所以,我愿意向读者推荐王静这部小题大做之作。

王静的小题大做: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向云驹

浙江慈城的王静同志耗时数年,查阅大量地方文献和全国各种地方志,访谈了许多地方人士、传承人(农人、匠人、艺人、老者、家庭主妇等等),终于写就这部小题大做的奇书一《慈城年糕文化记忆》。

我说这部书是小题大做之作,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她把一个文化上的小题目、小物件、小事象,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在深度和广度上无限延展,以小见大,以小成大,以小为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在方法论上是一个大突破。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化史学术研究,一直以就事论事见长。学者术业有专攻,在断代史上,或在分类、分工上细化到极致,显示出专攻和专才的深刻。虽然,我们也有很多的通史,举凡历史政治法律文学宗教艺术等,多有大作力作,但是,这些大多是极宏观的作品,或者也多是众多学者,各做一段,拼合起来,成一通史。然就某一个有意义的物象、物件一通到底,甚至把有史以来的此一物象的无限延伸、演化厘清轨迹的并不多见。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的研究曾是小题大做的典范,但好像演化延伸得还不够深广。这方面,西方学术界,以我所见,是有一些好传统的。比如,关于玩具、游戏的研究,就有西方学者从起源演变,一直到政治、法律、艺术等等,做足了文章。关于火,也有人从远古钻木取火一直到火车火箭,无论科技、文化、民俗、政治、军事,一网打尽。事实上,中国文化文明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用这样的学术思路和方法论,是能得出很多有意味有意义的独特成果的。王静写年糕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和思路,收获是很可观的。巧的是,慈城的年糕不仅闻名四海,而且它的所在地正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附近。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最著名的遗物中便有水稻,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文化发祥地。年糕无疑是稻作文化的一个精致化的作品。王静写年糕,写了它的历史,写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写了年糕制作技艺,印模雕刻,年糕民俗与食俗,年糕的种种品类、样式、口味,年糕的歌谣、谚语、故事、谜语、诗文、新闻等等。这使得小小的年糕成为一个大大的文化果实,也使得这本写小物象的书成为一本文化的大书。多年来,中国民间文艺界,一直在提倡深入的田野工作,提倡对民俗事象做全面的细致的活态的生动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调查。王静的年糕写作是一个经典的个案。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有多少对象可以如此展开,并且一旦真正得到书写和展开,中国文化又将呈现出何等壮观的景象。我们民间的宝库还远远没有打开它神奇丰富的大门。这是何其令人兴奋的学术课题和学术方向。所以,要感谢王静同志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另一层意思是王静把一个小题目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通过以勤补拙的坚韧和执著,终于做成了一个有分量、有特色、有独创、有新意的大作品。王静曾经就慈城的堕民进行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一段罕见的历史和一群罕见的底层民众的异史,冯骥才先生对此赞赏有加。冯先生进而鼓励王静写一部年糕的文化史。慈城年糕太有名了,慈城年糕太有品位了,年糕是慈城人最深刻的文化记忆。于是王静老老实实地从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开始。几乎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文献和现成的研究成果。几年里,她遍访各色人等,搜集年糕模板,查遍全国各地地方志。就这样,她写就了一部年糕的百科全书。把一个地方的特产及其特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像一部风俗长卷一样地描绘下来,记录下来,展示出来。那些访谈生动而真切,那些丰富的文化细节证明了一种地方文化创造的神韵,那些生活史与风俗史的铺陈展现了一个地方是怎样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和个性的。冯先生给王静出了一个看似细小而微不足道的小题目,他期待她写出一个大课题、大作品。王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写作,或者说,她完成了一次独特的田野调查。她为慈城的文化、历史、人民书写了一座文化丰碑:年糕是慈城人千百年来的文化奉献和生活创造,年糕凝聚着慈城人的智慧、精神、审美、趣味,年糕在慈城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基因,也成为责任和使命,而且也是慈城人生命的滋润和享受。(www.xing528.com)

小题大做,来之不易。要把小题做大,其实是需要大气象、大境界、大视野、大投入、大付出、大心血的。我希望我们更多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幸被如此这番的小题大作。所以,我愿意向读者推荐王静这部小题大做之作。

是为序。

2010年9月7日(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天津大学、河南大学、长春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兼职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