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浙江戏韵展现地方戏的历程与特色

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浙江戏韵展现地方戏的历程与特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昌调腔的“申遗成功”引起了各方面很大关注,新昌县委、县政府将新昌调腔保护振兴计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出调腔保护与抢救五年规划,分为静态保护、抢救与动态保护、抢救两个方面,以提高调腔的知名度,扩大新昌调腔社会影响力。[8]石莹:《“非遗”语境下新昌调腔的调查与分析》,《黄河之声》2018年第14期。

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浙江戏韵展现地方戏的历程与特色

新昌调腔的“申遗成功”引起了各方面很大关注,新昌县委、县政府将新昌调腔保护振兴计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出调腔保护与抢救五年规划,分为静态保护、抢救与动态保护、抢救两个方面,以提高调腔的知名度,扩大新昌调腔社会影响力。

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与新昌调腔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下,新昌调腔在演出类别、演出范围及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笔者调查,2012年之前,调腔演出类别较为单一,以春节业务性下乡演出和新剧巡演为主,从2013年至2016年,调腔的演出类别逐渐增多,出现了阳光文化山里行、调腔进学校、浙江好声腔、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类别,甚至走出了浙江省,到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进行演出,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了解新昌调腔,为调腔打下了群众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土壤。”[8]“阳光文化山里行”“文化下乡”“送戏进文化礼堂”等活动使调腔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之一,感受到本土古老剧种的非凡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新昌调腔在传承与保护的工作方面得到了各界的普遍重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不仅整理与修复了大量调腔资料,如“2007年,县档案馆将《新昌调腔档案的修复和征集》作为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予以推进,修复完成了457卷调腔档案,征集到散失在社会上的曲谱130本、剧本30本、照片近千张,并为约200卷的调腔档案建立了电子档案”[9],而且在创编与排演剧目方面也取了成绩,如《甄清官》获得了很多奖项并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宣传报道。特别是一些剧目能够与时俱进,融时代元素于古老调腔中,更是深受欢迎。当然,加强研究,找准定位科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戏剧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便很难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只有当民众深刻了解新昌调腔的知识、历史,认可调腔的文化意蕴,才能够真正对调腔产生浓厚情感与认同,因此要想方设法地普及与宣传调腔之源、调腔之美。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令这一古老戏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是由于人类文化得到不断创造和积累,所以文化才越来越丰富,才越来越多样,人类自身也才越来越聪明,才越来越完美。”[10]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昌调腔的知名度,让全国人民感受到这一剧种的无穷魅力,真真正正地擦亮这一“新昌文化名片”。

相信正如在纪录片《新昌调腔》中第四代传承人王莺所说的:“我相信我们调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可以上得了高雅厅堂,也下得了基层乡下演出,可以走得更远。”

【注释】

[1]《新昌调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155。

[2]叶志良:《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4期。

[3]新昌县档案局:《新昌调腔:中国戏曲活化石》,《浙江档案》2014年第6期。(www.xing528.com)

[4]《新昌调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155。

[5]《新昌调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155。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7]任池、刘文:《从新昌调腔服饰看其地域性特色》,《山东纺织经济》2016年第3期。

[8]石莹:《“非遗”语境下新昌调腔的调查与分析》,《黄河之声》2018年第14期。

[9]新昌县档案局:《新昌调腔:中国戏曲活化石》,《浙江档案》2014年第6期。

[1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