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姚剧也面临着其他地方剧种共同面对的问题,即普遍存在着艺人队伍老化、新生代姚剧表演人才匮乏、观众流失等问题。“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姚剧团,至今仍为该剧种单根独苗,势单力孤的‘天下第一团’。当地仅有的几个民间姚剧组织,也普遍存在艺人队伍老化、剧目陈旧、缺编少导、表演俗套、观众老化等种种弊病,而难以维继。”[7]
余姚市委、市政府对姚剧给予了积极重视和扶持,不仅在财政上予以相应支持,而且也在积极推动姚剧研究和姚剧人才培养工作。2001年成立了姚剧研究会,开展姚剧资料的征集、发掘、整理工作,整理制作了《姚剧唱腔集锦》等音像资料。并积极在余姚广播电台、《余姚日报》等媒体上开辟了姚剧知识讲座与曲目教唱、《姚剧大家谈》专栏讨论等[8],扩大姚剧的影响。余姚市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大力支持组织开展“姚剧进校园”活动,2004年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被列为余姚市姚剧进校园试点单位,2011年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通过编制《小学生学姚剧》教材等多项措施普及姚剧。
在积极排演、编创姚剧剧目的同时,余姚市艺术剧院也加大对姚剧的推广与传播。如《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演出,拓展了姚剧影响力;姚剧《王阳明》参加了浙江省首届文化艺术节,获得“优秀展演剧目”。同时,相关部门注重推动姚剧对外传播,以扩大姚剧的影响力。
对于姚剧目前发展而言,亟须高端人才与综合性人才的注入。“人才驱动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优秀领军型人才便是传统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姚剧高层次戏剧表演、编导等各方面人才,加强对青年队伍的综合性素养的引导与培养,并注重实践性,可以多给予青年演员上台演出、参加比赛的机会,同时严格要求,提升专业技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素养的高层次姚剧领军人才。
近年来姚剧在创作与表演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斩获各种大奖,也备受专业人士与研究者们的赞誉。期待姚剧能够进一步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注释】
[1]余姚市档案局:《姚剧》,《浙江档案》2010年第3期。
[2]倪乐辉:《传承经典 使命在肩——重排姚剧〈强盗与尼姑〉有感》,《中国戏剧》2020年第8期。(www.xing528.com)
[3]张洪霞:《打造地方剧种现代戏新范式——评姚剧〈浪漫村庄〉》,《上海戏剧》2016年第8期。
[4]曾毅、干杉杉:《姚剧〈王阳明〉致敬先贤》,《光明日报》2018年1月18日第9版。
[5]《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十姚剧》,《宁波通讯》2007年第10期。
[6]转引自寿建立、袁可琴:《余姚姚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7]寿建立、袁可琴:《余姚姚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8]寿建立、袁可琴:《余姚姚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1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