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戏韵:杭剧的保护和发展

浙江戏韵:杭剧的保护和发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绝非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储存”,而应该是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求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得以永葆生命力。2009年6月8日,杭州杭剧团成立授牌仪式暨杭剧现代戏《母亲的泪》首演在红星剧院隆重举行。这将使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曲能够被青年一代所传承。[16]张星:《杭剧的现状及传承发展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浙江戏韵:杭剧的保护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绝非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储存”,而应该是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求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得以永葆生命力。要让杭剧生存下去,便要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关于杭剧艺人的保守,一些杭剧老艺人坦言:“杭剧老艺人没有开拓精神,比较保守,得过且过,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少。他们在表演上没有形成特色,音乐上,大陆板没有完整的保留剧目,并且如同守金库一样死守平板、大陆板,而不愿意进行调整改变。”[13]时代飞速发展,要促进杭剧发展必然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管文化变迁的动因多么复杂,如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伦理的以及科学技术的等等,但凡此种种因素都是通过人这个价值主体来实现的。因为一切文化包括整个文化价值体系都是人创造的,都是人为了满足某种价值需要而创造的。”[14]当代戏曲艺术的一个关键点是戏要有吸引力,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让现在的观众听得下去,坐得住。杭剧产生并发展于杭州,杭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也是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杭州定位特大城市。杭州的经济、资讯等相对发达,“市民观众的文化水平比农村农民要高很多,他们的审美趣味变化很快,如果杭剧始终唱大陆板,演来演去就这么几个剧目,那么一定会跟不上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速度,加之它扎根不深,土壤贫瘠,最终很容易被观众所抛弃”[15]。因此,杭剧应当重视对观众审美变迁的研究,尊重广大观众的态度和意见,培养好自己的忠实观众,扎实系统地对杭剧受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需求进行调研,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应注意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努力拓展杭剧深受欢迎的周边地区。

近些年,杭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杭州杭剧团、黄龙杭剧团相继成立,黄龙杭剧团以保护传承传统戏、古装剧为主,杭州杭剧团以创演现代戏、时装剧为主。两个剧团在抢救、继承优秀传统剧目并进行整理、改编,创建杭剧剧目数据库,完善相关杭剧资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剧目排演方面,2006年以来已经排演了新编杭剧《苏小小》《新龙凤锁》《母亲的泪》《永远的雷锋》《富裕之后》《中国梦》《和睦一家亲》《龙凤锁》《游龙戏凤·卖酒》《天雨花·对鞋》等,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杭剧才能在新的时代有长久的生命力。

2009年6月8日,杭州杭剧团成立授牌仪式暨杭剧现代戏《母亲的泪》首演在红星剧院隆重举行。“看完揭幕戏《母亲的泪》后,杭剧老艺人章驷群感慨地说:‘不光是要在剧场里演,我们还准备把杭剧演到幼儿园、童玩节去,这也算是杭州话最有趣的传承方式。’”[16]地方戏的传承需要薪火相传,培育新的杭剧接班人。2014年3月12日,杭剧传习工作室首期杭剧传习培训班开班,邀请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授课。杭剧老艺人与杭剧团青年骨干演员结对,从呼吸技巧、曲牌、唱腔、念白等多方面进行言传身教,特别是把一些杭剧特有的身段技艺传承给新一代。这将使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曲能够被青年一代所传承。特别重要的是,杭州市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向孩子们介绍本地戏曲艺术,带领孩子们领略本土特色戏曲。如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杭州市滩簧武林调传承班”,在多所学校进行的“杭剧培训班”,还有请老艺人用杭剧曲调改编的唐诗,等等,期待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杭剧小观众和杭剧人才。

【注释】

[1]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338页。

[3]莫高:《杭剧小史》,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276页。

[4]任远:《昙花一现的杭剧》,载《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辑部:《浙江戏曲志资料汇编》(第2期),1985年版,第100页。

[5]徐宏图:《浙江戏曲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290页。

[6]夏强:《“非遗”视野下地方戏的生命力探究——以杭剧为例》,《戏曲研究》2015年第4期。(www.xing528.com)

[7]胡效琦、钱鸣远:《杭州市戏曲志》,参见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77页。

[8]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9]朱永炜、王与昌:《杭剧音乐的探索和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朱永炜、王与昌:《杭剧音乐的探索和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99页。

[12]夏强:《“非遗”视野下地方戏的生命力探究——以杭剧为例》,《戏曲研究》2015年第4期。

[13]学者采访杭剧老艺人们,见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页。

[1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页。

[15]学者采访徐宏图时徐先生所言,见陈漪:《民间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杭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页。

[16]张星:《杭剧的现状及传承发展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