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如同其他一些传统地方戏曲一样,湖剧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要改变当前湖剧正面临着的传承与发展困境,应当加强相关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为地方戏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提供了机遇。我国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湖剧的优势还在于它是湖州文化的结晶。‘文化湖州’的建设,为湖剧的继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供很多保护和发展的载体。”[11]湖州各部门对湖剧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如湖州市文化部门制定并实施了“湖剧振兴计划”,同时做好普查工作,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录制了各种影像资料,为湖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实现湖剧的“传承”,必须培养湖剧人才,激发青少年对湖剧的关注。为此,湖州市开展了“戏曲进课堂”活动,如2009年湖州市塘甸小学成为首个湖剧传承实验基地,在湖剧表演艺术家的指导下,激活传统文化,培养小湖剧热爱者们,以校本课程《菰城遗韵》为依托开展了湖剧教学与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湖剧的艺术熏陶;2010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湖剧)”正式在湖州师范学院挂牌,对大学生进行湖剧相关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湖剧进行艺术宣扬与自觉传承。2016年,基地以湖剧《庵堂相会·过桥》一出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一些湖剧表演艺术家也积极在湖州市塘甸小学等开展教学活动。由此,湖剧走进了一些小、中、大学,向青少年普及了湖剧知识。老一代艺术家们也在努力培养着小戏迷与优秀人才,传统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湖剧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山里那座亭子》参加浙江省小戏曲会演获得创作、表演双一等奖和优秀导演奖,《三张火车票》《英台担水》等也分别获得了奖项;同时也在恢复排演一些优秀湖剧剧目,如《庵堂相会·过桥》《陆雅臣卖娘子》《珍珠塔·赠塔》《朝奉吃菜》等,深受好评,发挥了扩大湖剧影响的积极作用。在剧目的编创方面,应当更加努力创编湖剧精品,缺少精品便会导致吸引力弱,也难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传统戏曲而言,以具有文化魅力的精品剧目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是极为重要的。
湖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动,积极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进行最大范围地传播,更精准更有效地传递给受众群体。生活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湖剧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走进互联网”,逐步丰富与完善互联网上的湖剧历史资料与精品剧目演出影像等,也可以将与湖剧相关的事物拍摄成纪录片或电影,并适时采取有力措施让湖剧获得广泛的关注与传播。
【注释】
[1]孙福进、邱红:《湖剧》,《浙江档案》2014年第4期。
[2]刘大海:《湖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3]李合洲:《浙江湖州地区湖剧的形成》,《音乐探索》2005年第2期。
[4]嵇书华:《非遗保护与湖剧发展传承研究》,《北方音乐》2014年第6期。(www.xing528.com)
[5]参见刘大海:《湖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170页。
[6]刘大海:《湖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43—44页。
[7]周波:《情真才能意切——湖剧〈山里那座亭子〉导演札记》,《戏文》2007年第4期。
[8]《湖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555。
[9]刘大海:《湖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101—102页。
[10]周波:《加强传统戏曲艺术的“后保护”——从湖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年刊。
[11]周波:《加强传统戏曲艺术的“后保护”——从湖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年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