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瓯剧的保护与当代发展:浙江戏韵中的一节

瓯剧的保护与当代发展:浙江戏韵中的一节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瓯剧的传承与发展,应进一步加快大量传统剧目、音乐等编纂工作。一方面,对于瓯剧而言,这将会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戏曲研究而言,瓯剧悠久的历史、多声腔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会为我国传统戏曲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提供宝贵的资料。特别可喜的是,瓯剧在发展中注重跨地域传播。在新时代,瓯剧应加强优秀作品的跨媒介改编与传播,进而以有效促进瓯剧的传播与推广。

瓯剧的保护与当代发展:浙江戏韵中的一节

非遗的传承可谓是“艺随人走,人走艺绝”。随着时间车轮的滚滚转动,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们逐渐年事已高,因此,一定要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梯队,加快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人才素质队伍的整体实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1991年,温州市政府委托浙江艺校为瓯剧班招生,一些学生经过艰苦学习,毕业后入团从艺,先后演出了《仇大姑娘》《双金印》《高机与吴三春》等剧,在瓯剧舞台上展现了绝美的表演与唱腔,深受社会关注与欢迎。再如近些年实施了“名家传戏”工程,力争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与表演能力。瓯剧一些优秀人才具备浑厚的对曲表演功力,荣获多个奖项,如方汝将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蔡晓秋获得浙江省戏剧金桂奖,同年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瓯剧年轻优秀演员不断涌现,如“‘瓯三班’是温州瓯剧第三批进学校作订单式培养的学员,八年唱念岁月,八年做打人生,‘瓯三班’硕果累累。28名青年演员,生旦净末丑,唱做念打舞,个个都了得”[10]。“后浪”人才层出不穷,前途无量。

瓯剧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舞台表演、令人过目不忘的瓯剧面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关于瓯剧的传承与发展,应进一步加快大量传统剧目、音乐等编纂工作。一方面,对于瓯剧而言,这将会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戏曲研究而言,瓯剧悠久的历史、多声腔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会为我国传统戏曲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提供宝贵的资料。特别可喜的是,瓯剧在发展中注重跨地域传播。如《东瓯王》《高机与吴三春》《橘子红了》等一些瓯剧精品不断展现于北上广等都市的舞台上。在“浙漾京城”2018浙江戏曲北京周的舞台上,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与《橘子红了》成为媒体和观众赞许与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逐渐塑造和控制了人类交往和行动的方式,成为人类生存依赖的新环境。传统戏曲发展也脱离不开现代传媒环境,瓯剧较为注重新媒体的运营,积极采用多元化媒体建构传播新模式。如在2017年瓯剧两代人携三台大戏赴上海逸夫舞台演出前,举办“瓯剧课堂——媒体及观众见面会”方式扩大影响。媒介技术是日新月异的,瓯剧传播方式也应该进一步拓展与创新。同时,瓯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应当让青少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瓯剧可多以当今小观众们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大范围传播,在这方面瓯剧已有很好的先例,如由于瓯剧《东海小哨兵》受到好评,被改编为京剧、越剧、木偶戏,197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剪纸彩色动画片,引起广泛反响。另外还有一些剧目被拍成影视剧,如戏曲电视剧《高机与吴三春》获得了第十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之戏曲短篇三等奖。在新时代,瓯剧应加强优秀作品的跨媒介改编与传播,进而以有效促进瓯剧的传播与推广。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瓯剧谱式繁多、色彩鲜明的脸谱,优美的表演身姿,无比动听的唱段唱腔,等等,可以用于广告、影视、新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经过巧妙的创意设计,必定会激发观众的兴趣与爱好,在更多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据悉,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于2015年“授权温州小鹿轻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推出瓯剧艺术衍生品,把瓯剧舞台人物形象打造成Q版造型,植入书签、收纳袋、靠垫、明信片等,在文化场所、时尚街区展示,通过淘宝网进行销售,并参加了2016年温州文博会、2017年深圳文博会,以文化创意的巧妙运用,为传统瓯剧注入时尚元素”[11]。文化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并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可以与任何一个产业结合,并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在瓯剧丰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再创造,具有无限的空间和潜力。

在对外传播方面,瓯剧团曾先后应邀赴诸多国家或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如1983年温州瓯剧组团前往荷兰进行了精彩演出,2003年温州市瓯剧团赴香港演出,2007年瓯剧演员携剧随温州市文化交流访问团出访芬兰,等等。瓯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唱响海内外,广泛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的《瓯剧》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称赞:“地方戏,因地域性而得名。若无自己的品牌剧目,必不振;若无自己剧种的唱腔特色,必不存;若无自己的大牌,必不兴。地方戏的核心,是它的音乐声腔唱调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失去了,或磨平了它的特色,它就不是它了,它的生存,必然危急。任何剧种,停滞不前,是慢性消亡;改头换面,是急性自杀,均不可取。”[12]愿瓯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铸就辉煌。

【注释】

[1]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2]《瓯剧的历史渊源》,温州瓯江数据库·温州图书馆,http://ouju.wzlib.cn/ojzs/201708/t20170803_219319.html。

[3]参见李子敏:《瓯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4页(www.xing528.com)

[4]参见李子敏:《瓯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36—50页。

[5]方汝将:《与瓯剧结缘共舞台为伴》,《中国戏剧》2013年第3期。

[6]戴平:《古树四百年,繁花开满枝 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上海戏剧》2017年第8期。

[7]《瓯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487。

[8]蒋星煜:《略谈断剧源流和〈高机与吴三春〉》,《上海戏剧》1961年第12期。

[9]李子敏:《瓯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页。

[10]戴平:《古树四百年,繁华开满枝——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上海戏剧》2017年第8期。

[11]朱为总:《传承创新:再创瓯剧新辉煌》,《中国文化报》2018年2月8日第4版。

[12]李子敏:《瓯剧》,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