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人性观点及其传承

中国古代人性观点及其传承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和西方的学者都对人性开展过诸多的研究。中国古代贤哲对人性的思考非常宽泛,涉及政治、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西方主要是立足于管理思考人性的问题。齐桓公没有听取管仲的意见,依然信任他们三人。1)人性本善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人性善思想的代表,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影响深远。他在综合前代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性善恶混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观点及其传承

中国和西方的学者都对人性开展过诸多的研究。中国古代贤哲对人性的思考非常宽泛,涉及政治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西方主要是立足于管理思考人性的问题。

★小资料★

春秋时,齐桓公身边有易牙、竖刁、开方3个宠臣。易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烹饪大师,给齐桓公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一天,齐桓公对他说,寡人尝遍了山珍海味,但却没有尝过人肉的味道。易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诚,回家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竖刁为了能时刻在齐桓公的左右,竟然把自己阉割了,做了宦官。开方本是卫国人,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齐桓公认为这3个人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的身体,胜过爱自己的父亲,因此格外宠信他们。管仲却对齐桓公说,人性当中莫过于宠爱自己的儿子,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莫过于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了,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了,还能指望他们爱别人吗?齐桓公没有听取管仲的意见,依然信任他们三人。结果齐桓公死后,他们三人原形毕露,在朝堂兴风作浪,连齐桓公的后事都没有人去料理,使齐国陷入动乱之中。

1)人性本善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人性善思想的代表,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认为,从天性来说,人都可以变得善良,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孟子还认为,如果不教育,人性就会发生变迁,由善转为恶。

2)人性本恶论

性恶论以儒家学派的荀子为代表,认为人之本性趋向恶,作恶比向善容易。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论断。(www.xing528.com)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以克服人之恶性。且人有智,故人无群而不能生,无道德不能为群。因此要隆礼,以礼作为区别等级、划分名分和职分的标准,以法律、政令作为衡量曲直、判断是非的准绳。

3)人性无善无恶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曾受教墨子之门,善口辩,讲仁义,后与孟子论人性问题。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4)人性既善又恶

人性既善又恶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汉扬雄,扬雄是蜀郡成都人。他在综合前代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性善恶混的观点。善恶混并非善恶不分,而是善恶混杂,即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又有恶的因素,其发展有成为善人或成为恶人的两种可能性,如何发展则完全取决于后天之所“修”。

◆课堂讨论◆

请大家分别谈谈自己关于人性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