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励目的(“为什么要激励”)问题,西方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都给出了回答,但经济学的回答更直接,更被广泛接受。
(一)经济学研究成果
经济学的激励理论认为劳动分工(使委托代理问题出现)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激励问题的出现。当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存在私人信息时,委托人在完全契约不可能达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隐匿行动)和逆向选择问题(隐匿信息),需要通过机制设计实现委托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新古典经济学从企业的外部来探讨企业如何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对现有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本身看成一个“黑箱”。没有考虑企业内部如何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等问题。
随着企业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黑箱内部的问题,开始从多种角度研究企业激励问题,并形成了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X-效率”理论等研究成果。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概念由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于1937年提出[55],并因此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交易费用理论阐述了经济组织的产生原理,不但为人们理解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新的解释,而且指出了激励的最本质原因。根据交易费用的定义,企业可以看成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56]。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他们效用函数的不一致导致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合约是一个不完备的合约。这时,激励就成为必要。为此,经济学给出的解决之道是:降低交易费用,通过设计合适的制度,使所有者和经营者成为利益相关者。
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理论的核心是如何选择代理人和激励代理人。大卫·E.萨平顿(David E.Sappington)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57]根据代理人、委托人数量和委托事项数量的不同,委托代理理论已发展出双边委托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多代理人理论(单一委托人、多个代理人、单一事务)、共同代理理论(多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和多任务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多项事务的委托代理)。
3.产权理论
对所有者(委托人)来说,消除经营者(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花费监督成本。这种花费在信息不对称时可能很大,而且效果可能不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权理论认为最优的制度设计应该是让代理人也拥有一部分剩余索取权,与委托人一起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从而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从“同床异梦”变为“志同道合”。
产权理论认为资源产权的界定是人们相互交易的基础,决定着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当市场中资源的产权被明确的界定到个人时,市场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的优势。[58]
4.“X效率”理论
“X效率”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Leibenstein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配置效率还存在非配置效率的“X效率”。[59]人的努力程度是一个任意的变量而不是常量。人只有受到一定激励力(或压力)的作用,才有可能提高努力程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根据“经济人”假设,设计出一系列旨在以维护出资人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制度。只有在完备的制度下,委托人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有可能在与代理人的博弈过程中,通过可置信威胁来消除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使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委托人一致。(www.xing528.com)
经济学研究以更改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研究激励问题,强调从机制设计上解决问题。由于数学工具的使用,经济学研究成果逻辑推理较严密,因而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二)心理学研究成果
1.人的潜力与开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随后,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认为不是10%,而是6%。[60]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则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才能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60,61]:385众多学者都认为正常人有巨大的潜能。
人本心理学认为,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但是,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不如动物本能那样牢固,因此人的潜能有时在培养和激发下才能表现出来。人本心理学理论还认为,人的潜能与社会环境是一种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的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因素。环境可能促进或抑制人实现潜能。
关于激励与潜能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曾通过行为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当人们未受到任何激励时,其潜力仅能发挥20%~30%;当人们受到恰当的激励时,其潜力发挥水平则会上升到80%~90%[62,63]。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也通过试验证明了普通人的巨大潜力。通过搬运生铁试验,泰勒证明了一个原来每天只能搬运12.5吨生铁的工人,通过简单地培训就可以将搬运量提高3.8倍,达到每人每天47.5吨。[64]
2.人的惰性及改善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惰性是人的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础。
X理论假设“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批评”。[65]描述了人的惰性对管理工作的危害。因为人有惰性,所以需要通过激励来调动其积极性。
人的惰性表现在企业组织中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既跟个体有关,也与组织的制度设计有关。
(三)小结:为己利而励人的激励目标
在回答“为什么激励?”问题时,西方激励理论的回答均指向同一个目标——施激者经济利益最大化。施激者通过制度设计或其他方式对受激者进行激励,规避其惰性、诱发其潜能,根本目标无不是希望受激者因此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只有如此,施激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