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了一条:“民族英雄”。为什么?我认为,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在世界的东方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其丰功伟绩,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历史闸门,而且竖起了亚洲民族解放的大旗,由此而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首先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震撼人心的呼唤:孙中山不愧为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如何进行民族复兴?孙中山首先进行革命,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以及后来的“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他愈挫愈奋。但他意识到,武力破坏之后,便是文化建设,包括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只有通过文化的建设和发扬,才能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他说:
“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
孙中山晚年,特别重视民族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大意义。他于1924年在日本的《大亚洲主义》讲演中,明确提出“应该用我们固有的文化作基础”。“我们固有的文化”,便是“仁义道德”;而这个“基础”既是指大亚洲主义的基础,也是指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基础,当然也就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所以,孙中山在1924年的“三民主义”讲演中,在谈到民族地位的恢复时,他大声疾呼:“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
孙中山讲的“民族精神”具体包括“固有的道德”和“固有的智能”即“知识”和“能力”。孙中山所说的“固有道德”,具体便是“忠孝”、“仁爱”、“信义”与“和平”。他看到,由于外来文化的“侵入”,“横行中国”,固有的道德被“排斥”,然而,“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故此他说:
“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
“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
孙中山认为,固有的道德恢复起来以外,“还有固有的智能也应该恢复起来”,“也应该唤醒”。在他看来,“固有的智能”便是“人生对国家的观念”,即“系统的政治哲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外国所没有,而“中国所固有的”、“独有的宝贝”,是“很精密的知识和一贯的道理”。他以为,只有把这固有的智能恢复了,才可能实现民族地位的提升。他说:(www.xing528.com)
“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从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综上所述,孙中山所说的“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概括说就是“国粹”,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当然,“国粹”也便是“国学”,胡适曾作过这样的界定: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孙中山深刻揭示了,国粹,即国学在民族振兴中的重大意义,其逻辑推理:
恢复民族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恢复民族精神——民族地位提高——民族振兴
当然,在孙中山看来,民族振兴必须首先要发挥国学的作用,但富于辩证思维的孙中山,没有因为重视民族文化而忽略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他非常中肯地说:
恢复了我们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在今日指之世,仍未能进中国于世界一等的地位,如我们祖宗之当时为世界之独强的。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习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可见,孙中山在对待国学问题上,克服了自“五四”以来的两种片面性:一是,否定国学的存在价值,视国学为现代化阻力和包袱。孙中山尖锐批评,“一些醉心新文化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二是,过分夸大国学价值在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为有了国粹就不需要向外国学习。所以,重温孙中山当年言论,无疑有利于纠偏,人们可从中得到借鉴,以便把握当今的新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