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与中华文化:探寻做人的根本

国学与中华文化:探寻做人的根本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指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文化有着人文地理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深厚根基。所以,仅从人的根本说起。依我的理解,“善良”就需要人们具备“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等基本素质,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是人之根本,本文就从此说起。当然,一个中国人的优秀品格远远不止这些。

国学与中华文化:探寻做人的根本

陈芳芳

什么是国学?我认为指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国学就是中华传统的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即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旗下。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可称为“中国学”、汉学。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文化有着人文地理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是在洪荒年代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萌生的,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与历经沧桑而不泯的血脉,植根于这块黄河长江流淌滋润的农业文明大地之上。中华文化传统由于具备丰厚的人文蕴含,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洋溢,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共性。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我认为,孩子早期教育除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等。大量数据表明,通过国学学习(经典教育)的孩子在这几方面明显优秀于其他孩子。国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校的认可。正由于国学有其丰富多彩的外延与内涵,我无法面面俱到地去述说。所以,仅从人的根本说起。这样,通过国学的熏习德行和礼仪得到提升,为我们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使大家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接受国艺熏陶的同时开发潜质,从日常生活中学为人处事之道,成为身心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对人性的描述。所谓善,指的是“善良”。依我的理解,“善良”就需要人们具备“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等基本素质,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是人之根本,本文就从此说起。当然,一个中国人的优秀品格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在国学的经典中多处提及,最主要的有以下阐述: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又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就是说,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可见,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因而,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再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一论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还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译文应是,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另外,《孟子》一书中描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说就是:“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论语》一书中还有写道,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是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等等,真是举不胜举。总而言之,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做一个起码的中国人,必须“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

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讲礼仪,无诚信,没孝心的现象存在:有的人粗言烂语。对人无礼貌,出口就伤人,动辄则打人、骂人,言行野蛮至极。有的人喜欢花言巧语骗人,热衷于搞“坑”、“蒙”、“拐”、“骗”那一套。现今社会上、网络上骗人钱、财、色的事,手段极其恶劣。尤其是欺骗老人、弱智者、妇女、幼童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侵占老人的养命钱及住房,让过去拼死拼活,如今无依无靠的老人露宿街头,挨饿受冻;残忍地伤害自己的亲人及无力抵抗者,就连婴儿的奶粉里都添加有害物质;又比如给食品、药物与日用品中掺假、造假,危害到人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搞得饮料、蔬菜、水果、鱼肉、五谷杂粮、奶制品、蛋制品等中均有超标有害物,让人吃起来,都提心吊胆,生怕会上当。简单举例来说:巧克力中用了皮鞋胶制品;还比如运用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需小心翼翼,说不定哪一次冷不防又进了什么圈套,就有这么一些人无缘无故把自己的血汗钱放进了骗子的钱包。还有的人毫无孝心,打骂老人,虐待小孩,更有甚者夫妻相残或向日夜相处的亲人下毒手,为了个人不可告人的勾当,丧尽天良。例如,为了满足个人的吃、喝、嫖、赌等私欲,害得好端端的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虽说以上丑恶现象并非当今社会的主流,这些行为也会受到多数人的谴责和国家法律的制裁。但它毕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股暗流和潜在危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股暗流?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四个:一是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把许多人们头脑中原本固有的传统礼仪、孝心、忠诚都当成封、资、修的东西批了。因为“文革”十年处处宣扬造反有理,鼓吹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渲染“破四旧立四新(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新风俗’)”,张扬唯阶级成分论。因而,一家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机构为了“站稳立场”、“划清界限”,你斗我,我批你,哪里有长幼之分?如何互相尊重?有文化、懂礼貌的人都是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重要或要害部门还要大老粗“掺沙子”,即让工宣队、军宣队进驻。要踢开党委闹革命,而且这种革命是你死我活的,不能像“绣花”一样,不能温良恭俭让,不是“请客送饭”。到“文革”后期还万炮齐轰祖师爷——孔老二,所有国学的老传统统统被列入横扫之列、批倒之列。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把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许多人又忘了礼仪、道德、诚实一套,甚至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破坏生态平衡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把经济指标高低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和干部是否有能力的唯一标准。其他什么理想、道德、廉洁、礼仪等都少提甚至不提了。三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上国外形形色色的有序及无序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侵蚀、渗透以及我们的经验不足和法治制度还不健全。不少人以为“无商不奸”,都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以最少的“投入”去市场上换取最大的“利润”或“回报”。于是就给这些不法商人以及投机取巧者钻了空子,用“坑”、“蒙”、“拐”、“骗”的一套,来骗取人们的信任。四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本质的一条。也是最基础的一条,以上三条同取决于此,因为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两对矛盾的前者与后者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斗争、相互联系且相互促进的多重关系,也就是说要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要随时随地平衡或兼顾双方的关系。以往我们所犯的错误是:注意了经济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就忽视了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了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建设又忽略了经济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总是摆不正两者的关系。这正是我国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需要正视和把握的关键问题。

诚然,国学,即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有许多精华和有益的东西,值得传承与弘扬。可也有它的糟粕与局限性。就是以上谈到的“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也有部分不妥之处,需要剔除的地方:我们讲的礼仪、诚信、孝心,不是“三从四德”(妇女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亡从子。任何时候只能处于屈从地位,低声下气地去讲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不是愚忠愚孝,即盲从一切,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也不是老实无用,凡事不动脑筋,分不清是非,总是唯唯诺诺,只唯书,唯上,不唯实,即所谓凡事“唯命是听”。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对“讲礼仪”、“有诚信”、“存孝心”等中国人的根本属性,赋予新的、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就是:(www.xing528.com)

第一、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突破口。“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的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指的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八十年代初,文明村、镇就是从讲卫生开始,整顿环境的脏、乱、差;讲礼貌、语言美等就是从“微笑”在车间、车厢、商店等服务行业入手的。

第二、做“四有”新人。八十年代中,“四有”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我理解其科学内涵如下,有理想:即要把自己的理想放到共产主义的大的背景当中去,并使之成为内心中的精神支柱,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挠,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有为共产主义大目标奋斗的决心,有为这个事业献身的勇气。有道德:就是要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融合到一起,和大目标融合到一起,而且个人要服从集体。道德观要树立在既热爱集体又热爱国家这一集体的基础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有文化:文化包括多方面。文化要为实际工作服务。应根据需要学以致用。要为自己制订一个长计划短安排的计划,一步步地去完成。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学习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要时时刻刻算帐(检查),亏了早点补,赚了要总结经验,有了成绩要找不足。这样我们就能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文化素质也会一步步提高。所谓“文化”就是要以文(思想)来化(当然不能脱离物质的东西),把自己真正化成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真正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去开展工作。有纪律:纪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我们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遵守纪律。我们的意识中存有必须迅速消除的不正确的东西,不符合社会或集体要求的东西,要通过纪律去约束它,不能任其自由泛滥。当你能自觉地执行纪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自由了。

第三、认真搞好党和人民一贯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党的十七大又增加了一条个人品德建设,明确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并且必须履行好的准则。

第四、大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再次,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说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最后,是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上说的四方面是“四位一体”的,即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句话与24个字,这就更简明扼要了。

第五、积极践行广东精神。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点,所以广东人精神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2012年10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是,“厚于德(出自《周易》)、诚于信(出自《逸周书》)、敏于行(出自《论语》)”。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指的是:厚德载物,厚德是我们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在这里厚是动词,就是让我们的道德更厚,想方设法变厚,也叫积德;诚信,诚是动词,信有自信和他信,让信任实实在在地存在;敏于行,主要是行为,承诺的事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尽快地去做,敏是指快速地。这九个字突出了广东地域的地理与人文特点,具有岭南特色。“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人之根本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更完美高大更立体化,并且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这是我们必须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一个敢于拼搏奋进的人。

作者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

广东华文国学研究院顾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