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德强企:为何不追求利益?以仁义为重要!

国德强企:为何不追求利益?以仁义为重要!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管锥编》的逻辑是:1.人有欲望,生存进而“归于富厚”是人生的根本要义;2.有取有予,公平正义是“仁”;“仁,从人,从二”,不是单边的;贪赃枉法,“违仁”则得不偿失;3.应该≠现实正因为孔老师是个老实人,《论语》论“仁”,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上述逻辑的三个方面。上述逻辑的第二个命题是“公平正义”。

国德强企:为何不追求利益?以仁义为重要!

我以为,钱钟书《管锥编·史记·货殖列传》的论述,会使我们对“仁”的迷思有豁然开朗的理解——

《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义之当然未渠即事之固然或势之必然,人之所作所行常判别于人之应作应行。诲人以所应行者,如设招使射也;示人之所实行者,如悬镜俾照也。马迁传货殖,论人事似格物理然。……白圭曰:“吾治生产……仁以取予……”,“仁”而曰“以取予”者,以取故予,将欲取之,则姑予之;《后汉书·桓谭传》所谓“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是也,非慈爱施与之意。

《史记》:“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吏与贾皆操廉之术,以收贪所不能致之效,正如白圭“治生”之言“仁”,“以取予”耳。(《儒林外史》第八回:“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淮南子》公仪休嗜鱼……)

以上《管锥编》的逻辑是:

1.人有欲望,生存进而“归于富厚”是人生的根本要义;

2.有取有予,公平正义是“仁”;“仁,从人,从二”,不是单边的;贪赃枉法,“违仁”则得不偿失;

3.应该≠现实(www.xing528.com)

正因为孔老师是个老实人,《论语》论“仁”,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上述逻辑的三个方面。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这就表明,“富贵”在孔子的“仁”里,是题中应有之义。孟子则说得更加明白:“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仕者,与钻隙之类也。”(《滕文公下》)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无见小利”当然不是“不要利”,句中跟“小利”对举的“大事”很明显包涵了“大利”或即“大富大贵”。

上述逻辑的第二个命题是“公平正义”。孔子认为,不必把“仁”的概念说得过于高深,切身就己,涉及“人我关系”而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反过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孟子则说得更为显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万章上》),还具体的提到了“行贿受贿”:“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公孙丑下》)

孔子也深深的意识到,提倡公平正义,谈何容易!所以《论语》记录孔圣人对此长叹一声——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阳光还重要。——由于人性的复杂,即“人心惟危”,“仁”就成了必须提倡、修养的人伦道德。上引《管锥编》说“诲人以所应行者,如设招使射也”,道德标准搁在那儿,你愿不愿意射?你有没有开弓的气力?你能不能射中?都会成为问题而实在为难的。“国学热”、“孔子热”仅仅围绕儒家“正面言论”这一边大做文章,学人不知道或回避“说易行难”,以“道德说教”者自居,夸夸其谈,宣称“儒家思想”可以挽救中国乃至全世界颓败的社会道德,虚妄无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