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建立机构——培训师资——需求评估——目标设置——课程设置——研发教材——课堂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见图1)
图1 课程开发模式图
1.建立领导机构。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小组,校长任组长,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主要立足于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储备;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3.需求评估。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达八年之久,学生、教师、家长是否仍然有兴趣坚持下去?国学校本课程是否能顺应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需求?为了获取最直接的信息,学校对一线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及家长就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意义和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以取得正确的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学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内容涉及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及学校开展国学校本课程的态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及对学生的帮助,结果分析如下:(调查问卷见附录)
第1题问:你对国学经典有兴趣吗?
表1 教师调查问卷第1题结果表
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对国学经典非常感兴趣。有75%的教师选择了A选项:非常感兴趣,15%的教师选择了B选项:较感兴趣,而仅10%的教师选择了C:没有兴趣,说明大部分的教师对国学经典都很感兴趣,少数人对此无兴趣。
第2题问:你认为学校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对提升你的专业有帮助吗?
表2 教师调查问卷第2题结果表
得到的结果表明,国学经典教育对提升教师专业方面,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有69%的教师认为教育经典对教师的专业非常有帮助,18%的教师认为教育经典对专业较有帮助,而认为国学经典对教师专业没有帮助的选项只有13%的教师选择。这也是说明学习传统文化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第3题问:你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对你的班级管理有帮助吗?
表3 教师调查问卷第3题结果表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诵读国学经典对自己的班级管理非常有帮助,占了调查人数的63%,还有21%的教师认为对班级管理较有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16%。说明教师们对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班级管理的观点很认同。
调查问卷第4题问的是教师对开发国学课程的态度。
问题:你赞成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吗?
表4 教师调查问卷第4题结果表
从表4看出,80%的教师选择了A选项:非常赞成,14%的教师也赞成组织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而不赞成的仅占6%,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校组织学习国学经典是支持的。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五山小学的教师对学校进行教育国学经典比较认可,对国学经典非常感兴趣的教师达到了75%,还有15%较感兴趣,只有10%的人不感兴趣;69%的教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对提升自己的专业有帮助,仅18%的人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帮助;63%的教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只有16%的人认为没有帮助;80%和14%的教师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非常感兴趣和较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只有6%的人。从这个结果可说明学校在国学经典方面宣传与普及的举措得当,效果明显,教师对国学经典教育持有较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意愿,教师的兴趣和意愿为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保证,这也说明了在五山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2)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学生对国学经典课程学习的的兴趣以及现有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开发国学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对全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国学国经典的喜好程度,对学习好处的认识等方面。调查中发现,本校学生对国学经典有很高的认同度,对学校通过学校课程的途径了解传统文化有较高的热情和意愿,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小组提供了动力,为开发国学经典课程提供了依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如下:(调查问卷见附录)
第1题问:你是否对国学经典感兴趣?
表5 学生调查问卷第1题结果表
结果表明,有近64%的学生对国学经典很感兴趣,19%的学生对国学经典较感兴趣,只有17%的学生不感兴趣。可见学生在学校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与宣传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对国学经典感兴趣。
第2题问:你赞成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吗?
表6 学生调查问卷第2题结果表
结果显示,69%的同学非常赞成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13%的同学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持赞成态度,不赞成学校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同学只有18%,这表明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3)家长的意愿
在对学校近700名家长调查发现,本校的家长对国学经典也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传统文化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意愿,家长的意愿为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笔者对本校各年级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第1题问:你认为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值不值得在学校推广?
表7 家长调查问卷第1题结果表
调查结果表明:选择A选项绝对值得的人数有55%,选B选项值得的人数有37%,而认为不值得的只得8%,虽然觉得国学经典绝对值得在学校推广的人数百分比不是很高,只有55%,但认为值得的人数也占了37%,这两项合起来达到了92%,非常高,认为不值得在学校推广的仅占了8%,这说明,在学校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第2题问:你希望你的孩子多读读国学经典吗?
表8 家长调查问卷第2题结果表
从表中的结果可看出,答案呈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们多读国学经典,89%的家长选了非常希望,11%的人选了希望,没有一个人选择C选项不希望。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的家长在学校对国学经典大力宣传与自身兴趣引导下了解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充分说明了宣传与普及的举措效果明显。绝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希望孩子多读国学经典。这说明了家长对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对国学经典也持有较高的认同度。
总的结果表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有很高的认同度,这为学校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
4.目标设置。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学校确定课程的总目标如下: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观念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学经典“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用经典古诗文对学生进行塑魂植根教育,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发展”,既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凸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各项工作。
在宏观上达到如下目标: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寄希望于孩子,民族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依托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用国学经典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依托小学生国学经典的研究,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
(3)深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作为学校要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大量经典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国学经典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微观上达到如下目标:
学校方面:探索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模式,着力打造“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培养“仁、智、勇”之人。
教师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能够摸索出培养学生国学经典教育、记忆、理解、欣赏、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生方面:积累大量经典古诗文,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和丰富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5.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其基本特征是三个“基于”,即基于学校,基于学科,基于学生。其最终的着力点是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程。
在确定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初期,我校确立了《五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该方案确立了目标和特色:营造读书氛围,搭建读书平台,培养书卷气息,养成读书习惯;让学生开卷有益,让学校书声琅琅。要在有效的时间、有效的课堂,实现有效的学习。并确立了两个“转向”:其一,在开卷有益中多向经典转向——名著名篇;其二,在诸多经典中,多向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的转向。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主题广泛,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门学科课程,而是包含着多种学科,例如语文、思品、音乐、美术、书法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因此它的课程呈现形式就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它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
本课程虽然大致分为名言、诗词、古文(含名篇欣赏)、国学小天地四个专题,但是每一个专题中还包含着许多丰富细致的内容,每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确定都应该是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生一道选择。这四个专题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前后逻辑关系,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兴趣自由地选择。同时,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浸染式的过程,因此,我们也不主张把所有的内容的学习放在一学期或一个学年内完成,而是应该在小学阶段都有不同内容和程度的课程设置,而每学期的专题又不宜太多和太杂。每学期可以就某一个专题选择若干的活动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全面而有实效地把握。经研究我们对校本课程设置作了如下安排建议,如表9:
表9 五山小学校本课程设置安排表
(续上表)
6.修订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
(1)《少儿国学读本》从书的基本结构
《少儿国学读本》丛书全套六册,每个年级一册。内容广博,系统性强,能充分考虑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集名言格言、古诗词、古文、国学常识、书画学习、评价体系为一体。每一部分内容都按主题编选,所选的格言、古诗、古文等内容均遵循学生乐学、易诵的原则,注意了学习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每册书中皆包含以下栏目:
“名言篇”,每册20句,六册共120句。
“古诗篇”,一二册各10首,三四五六册各20首,六册共100首。
“古文篇”,包括需背诵的古文8篇和欣赏性的古文30篇(不需背诵,侧重整体感悟)。
“国学小天地”中除了书法、国画学习是每个年级的固定栏目,一至六年级还分别介绍了京剧脸谱、中国武术、对联、古代灯谜、民族器乐、中国棋类等知识。(www.xing528.com)
“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结合每册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设计了“学国学 争奖章”的各级评价表,旨在激发学生诵读《少儿国学读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各部分的呈现方式与特点
①名言篇。名言格言部分,每册书各精选了20句经典而琅琅上口的名言,六册共120句,按“爱国、好学、明志,诚信、自强、勤俭、敦亲、奉公、审势、荣辱”这10个主题进行分类,每册选其中的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前面有篇首语,后面有互动园地,园地通过小游戏、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写写画画,如“名言对对碰——我会连”、“名言大挑战——我会说”、“名言大舞台——我会画”等,新颖活泼,贴近儿童生活。每句格言下都配有出处、注解(其中一、二、三年级的每句格言都注上了拼音),便于学生学习。
②古诗篇。一、二册各精选了10首古诗,三至六册各编入20首经典诗词,六册共100首,按“勤学、景趣、爱国、节俗、亲情、友情、修身、志向、思乡、节操”等10个主题分类编选。每个年级学习其中的四至五个主题。每个主题中或穿插学生的学习体会,或配有小学生创作的绘画,结束部分有互动园地,内容包括:“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名句”、“我来填名句”、“我为古诗配幅画”、“我也会写诗”等,用于巩固所学的诗。所选诗词不与小学课本中的诗词重复,既有唐诗宋词,又有近代文人的作品,还有一些先秦两汉时代脍炙人口的诗篇。有些诗词虽不为人们熟知,却很有教育意义,以传统美德为原则,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心、立志心等正面情感。有些诗中,典故较多,且这些典故都很有意义,兼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
③古文篇。古文部分包括需背诵的古文和欣赏性的古文(不需背诵,侧重整体感悟)。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依据“懂规则——明事理——悟哲理”的修养目标,对需背诵的古文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有关行为规范、史地常识的蒙学名篇;中年级选择了《大学》、《论语》等论述世情事理的文章;高年段选择了《道德经》这一包含许多自然哲理的古文。
每册书还编选了五篇欣赏性的古文(不需背诵,侧重整体感悟)。在教材的难易程度方面,循序渐进,各年段安排的文章,其字数从少到多,句子从短到长,体裁从寓言到散文到史实。如低年级学习《叶公好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宰予昼寝》等趣味性强、浅显易懂的古文;中年级学习《陋室铭》、《爱莲说》、《锲而不舍》、《马说》、《庖丁解牛》等论述节操和阐明事理的古文;高年级学习《曹刿论战》、《对楚王问》、《卖柑者言》、《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富含哲理和写景言志的古文。每篇古文内容都包含“原文——作者——注释——文意——悟义——图说——感言”等七个方面。尤其是“图说经典”,通过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④国学小天地。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书法、国画学习,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由浅入深,一至六年级还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中国武术、对联、民族器乐、古代灯谜、中国棋类等知识,中间还穿插了相关知识的趣味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⑤“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每册内容结束后,都附设了“国学雏鹰奖章”的各级评价表,由教师、家长、学生自己、伙伴共同参与评价,对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授予“国学雏鹰章”。7.构建“三环七步”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说明:国学教师们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易于操作,可借鉴性强的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教育,在流利教育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如图10所示:
图10 “三环七步”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个环节:
①温故:这一环节中,为了降低遗忘率,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教师在教授新的内容之前,总会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背诵,或吟唱,或接龙,或擂台赛,或表演展示。其实也再次品味古文内容,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②知新: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指教师讲授新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顺文本,并在些基础上了解文意。
③致用:根据知行合一原则,国学学习就是为了指导生活,这一环节不可缺少。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启发下,把经典承载的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刻在心中,以引导以后的生活实际。
七个步骤
①回顾:教师组织学生来回顾已学知识。
②展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已学知识。
③熟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分层次有目的地指导教育,加深理解和记忆,是“七步曲”最重要的一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读准:通过教师范读、音频领读、同桌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古文的字音读准。
读通:通过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或生生对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把古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出韵味:将声、像、文融于一体,引领学生趣味盎然、摇曳多姿的唱读、演读、乐读,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④悟意: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文字,教师相机点拨。方法很多,可采用借助课本的注释理解;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理解;文与图结合理解;穿插小故事理解;视频典故理解;结合自身的实际理解等等。
⑤博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引入声、像、文等多种形式,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境界中,沉潜涵咏、深入品味,从而感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⑥导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经典与现实生活不再适应,辩证地引导学生理解接纳也很重要。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国学文化的精髓,多读多思,将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哲理、道德准则、处事方法等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修养,客观地接纳并导行。
⑦成诵:国学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大智慧,更具有或华美、或质朴的语言外衣,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反复吟诵,以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与“熟读”环节同样重要,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它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效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教育古文,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精炼而特别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了解、熟悉和掌握。一篇又一篇的精美古文“成诵”后,会慢慢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需要表达时往往能够脱口而出,张口就来。所以,熟读成诵就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这种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
(2)建模过程:建模过程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反思总结,再改进设计、实施、反思,循环反复三次,最后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可操作性强的“三环七步”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①初步建模
建模初期,教师们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根据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每天安排十分钟,指导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以教育为主,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十分钟诵读方法。
比如:多元智能综合读。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儿童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教育中感受经典,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种教育能发展儿童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多项智能。集体教育中,学生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范读、引读、小组读、男读、女读、指名读、对读……
在这种富于变化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兴趣盎然地坚持读诵,并将背诵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贮备,而十分钟经典教育的模式就成为了我校国学课堂模式创建的基础。
②深入建模。学校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把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的汇编,而是在第一阶段形成粗略框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构建教学模式。学校请来了专家,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国学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和理论依据,实验教师每周都开展教学研讨,总结归纳了课堂教学环节由三个大的环节组成,“温故”和“知新”、“致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国学“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初呈现状态,但还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
国学教师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围绕是否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实施的程序及其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是否融为一体等问题进行比照和衡量、综合与反思。在这一阶段,老师们丰富了三大环节的操作环节,形成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七个步骤包括: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并在全校的国学课堂推行这种模式,以检验这一模式的信度和效度。
③完善和确立。经过反复实践反思,国学实验老师发现国学课堂教学中,“三环七步”模式中背比重是比较大的,按照我们的实践,在时间分配上一般占用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而在理解和导行层次上的教学时间一般只占三分之一。因为我们考虑到小学生经典学习主要是以语言积累为主,经典内容具有易读难懂的独特性,要注重学习理解的先易后难,由易入难,积易解难,有了大量的名句名篇积累,在以后遇上相同的生活情境他在理解上就会自然而地触类旁通,需要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所以,仿照国际上流行的“黄金分割”(三等分原则)的说法,我们把三分之二的读背、三分之一的理解导行称之为国学课堂时间分配的“黄金分割”。此外,根据每节课授课内容的不同,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几种变式:
a)针对名言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见图11)
图11 名言教学模式
b)针对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12)
图11 名言教学模式
c)针对古文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13)
图13 古文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我校经过多年实践、反馈、修正、完善,证明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达成目标效果显著。该模式实验报告荣获天河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报告答辩会的一等奖,模式展板在广州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交流。
8.评价体系。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校本课程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使得校本课程评价在具有一般课程评价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评价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愉快的诵读氛围中。书中的古诗、古文、名言都配有解释,学生可利用解释自己了解意思,不懂的也可请家长、同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自己读读背背上。
②集体性原则,学生个人读背久了,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长期坚持,而集体诵读有利于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氛围,全体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一氛围中。
③激励性原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适当运用奖励、表扬等激励手段,或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检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诵读进程、成绩,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④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诵读差异,不可一刀切。如三年级中的《大学》和六年级中的《道德经》都是全篇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但只要求背诵其中的部分章节,教师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读多背。
⑤“忽视性”原则,一指不要太在意学生经典诵读的成绩。学生往往会在某个阶段出现进展慢或反复出错或遗忘得快等现象,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很正常的高原现象,不可过分地指责批评,而应采取“忽略不计”的态度。另外,让学生参加一些经典诵读表演、比赛,有利于加强交流、检验成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切不可刻意地追求“风光”、追求奖励。“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若有什么功利思想或贪多求快,必会影响孩子的诵读实效。其二,指不要在意古诗文的内容难度,不要以成人的眼光衡量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难易,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2)评价的方法。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程编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否则就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复杂性也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校本课程的评价时主要是从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是由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来开展的,主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对这些方面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提高校本课程的内涵品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教师编课程的一个蓝图,它主要包括课程开发的意义、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预期课程实施方略、课程资源的安排、本课程的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具体形式有: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学案等。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诊断方案是否成熟可行,从而对校本课程做出鉴别与选择,为进一步的课程修正提供信息。
表10 五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表
②对教师评价。对于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定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四种评价途径:
领导评价。领导评价是学校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被评教师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权威性。主要由校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每天巡查学生十分钟诵读的组织管理情况、听国学常规课和用模建模国学课例及考核学生“国学章”的情况、学生参加各种经典诵读展演比赛等大型活动的表现、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评定,加强管理。它可以和同行、学生的评价互相补充、参照。
学生与家长评价。学生是教师教学的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应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我们学校每个学期课程领导小组都开展校本课程的评教工作。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欢迎程度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尤其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家长参与评价是通过每学期家长会面对面交流及书面问卷。
自我评价。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也是校本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对于前三种他人评价来说,更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我校要求校本课程教师对自己的反思侧重两方面:自己在国学课例用模建模中与其他人课例的差别,自己班学生完成“国学章”的整体情况与其他班相比如何。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11 五山小学教师评价表
③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评价既要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校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为了提高实验的规范性、严谨性,学校制定了“国学雏鹰奖章”达标评价体系。
“国学雏鹰奖章”达标评价说明:
a)“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结合每册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而设计,评价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学习中华古诗文经典的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积极发展的愿望,使不同水平、不同智能、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同时培养学生朝着目标奋进的信心、恒心。
b)学生完成诵读任务后可获得相应级别的“国学雏鹰奖章”,也可跨级申请下一级“国学雏鹰奖章”。
c)在评价中设置了自己评、家长评、伙伴评、老师评四个评价人。评价时,只要能完成评价表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均可评为“合格”,从而获得“国学雏鹰奖章”。(附:“国学雏鹰争章”一至六级评价表)
表12 “国学雏鹰奖章”一至六级评价表(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