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德强企: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理想的深刻启示

国德强企: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理想的深刻启示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具体的劳动和工作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所应持有的道德情操,它既是对专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该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体现。《中庸》所宣扬的这种恰如其分地看待万事万物、中正不倚、于平常处尽心竭力而又能各就其位、和谐共处、齐头并进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社会理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国德强企: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理想的深刻启示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具体的劳动和工作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所应持有的道德情操,它既是对专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该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优秀员工的必备品质,所以更应该是每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品质。不同的职业由于专业分工、服务对象、所处环境的不同,都有着各具特点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中共中央在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了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五项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历史的前进并非一蹴而就,今天的共识是从我们几千年沉淀的“国故”中、从我们不断兴衰荣辱的实践中整理出来的。为了使学生不只是干巴巴地背下这五项基本规范,而能把这二十个字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贯注到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去加深理解和认识。

首先,“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忠于职守。这一点说则容易行则难。今天的上班族往往视周一为噩梦的开始,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难有乐趣可言。所以老板一不在就“偷菜”、微博、微信、淘宝……凡此种种,在当今职场并不鲜见。如何克服这种职场疲惫心理?我想关键还是要从“爱”和“敬”上下功夫:“爱”是一种快乐的、令人热情沸腾的情感状态;“敬”却往往与“畏”相联系,因为敬畏,因为有着坚守的“有为”与“不为”[1],我们才可以目不斜视直奔目标而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又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这里告诉我们,任何职业当然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知识的获取只有以兴趣为起始,才能持之以恒地、乐呵呵地去钻研去探索,才会终有所成。而在此之前,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作支撑,才能在粗茶淡饭、“曲肱枕之”的平淡日子里也耐得住寂寞并甘之如饴,不至于因为一时的诱惑、一时的浮云蔽日而丢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另外,先圣还告诫我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君子思不出其位”[4]这些也不是教我们耍滑头推卸责任,而恰恰是要我们一以贯之,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上、行动上都绝不能开小差。

其次,“诚实守信”,就是要平等竞争,言行一致。平等竞争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个体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在市场面前一律平等,即面对同等条件,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处于同一条竞争起跑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遵章守制,还要恪守职业道德,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有序性。这样的要求,其实古已有之,就是我们当今国人都还时时挂在嘴上的中庸精神——“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端正持中,不改初心,恪守规律,恪守市场法则。“中庸”精神并不否认我们人人皆有的趋利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大可循着自己的天性去做,把日常生活、本职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都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顶点,便是得“庸道”之真谛。(www.xing528.com)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个体的情感欲望得到恰到好处的满足或宣泄,而又在人情、礼俗、法度许可的范围内,那么这个个体就会成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来说,亦是同理。有鉴于此,在高职的课堂上,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认识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5]的“和而不同”[6]的境界。《中庸》所宣扬的这种恰如其分地看待万事万物、中正不倚、于平常处尽心竭力而又能各就其位、和谐共处、齐头并进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社会理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再次,“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廉洁自律,在行使职权时做到公私分明,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与《中庸》所提倡的“慎独”[7]精神一脉相承东汉杨震“四知”[8]的故事亦可为今日之糊涂人当头棒喝。“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求从业人员把客户视作上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当社会需要的时候,自愿将自己的体力、智力劳动成果投入到为群众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这一提法,从夏代即有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9]的“民本”传统,到南北朝刘勰的“国民鱼水论”[10],再到毛泽东所倡“为人民服务”,可以看到清晰的发展脉络。历史上,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苏东坡在不断贬迁的仕途中亦倾己所能疏浚盐道整理西湖修建医院造福百姓的故事[11]李时珍为济世救民不惧艰危遍尝百草终著成《本草纲目》的故事……这些都能荡涤心灵,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的养成方面日臻于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