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文化强国的精神感召下,国学进校园的导向性和工作思路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将坚持中华文化精神的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考虑未经官方正式的批准渠道,不纳入考试范围而介入的国学教育,能否与应试教育有效结合,家长能否接受?另一方面要注意,国学进校园不宜一刀切、形式化,应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相机选择,关键是寓国学精神于教育播化之中。
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的一个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人士提问,既然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包含着国学教育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国学进校园。对此,与会学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文化信仰的危机来自家庭教育的阙失,一个没兄弟姐妹、衣食无忧、为互联网络包围的“三独”子女,客观上难以养成关爱别人、自立、宽容、坚韧、感恩的美德,现行教育的智育与德育的脱节愈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日益深入,美国甚至考虑以提问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来作为是否准予中国人入境的一个必备程序。这是重塑文化自信的机遇。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教育者们有责任从传说故事、诗词文赋、行为礼仪中推动下一代重拾文化信仰。
“国学进校园”的确切含义应是“国学立校园”,以忧患和责任意识推动塑造灵魂的美德教育,将被历史摧残得支离破碎的文化记忆重新整合起来,铸造学校的时代国学之魂。如果忽视这一点,进了校园的国学,有可能再次被赶出校园。(www.xing528.com)
为此,需要推进整体的系统的国学教育建构,需要引入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化背景教育,提供适当的传播平台,还需要结合时代需要,构建国学教育人生化的社会平台。对此,广州东湖街介绍了将学校与分类得公司牵线合作,以环保文化宣传为平台,将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与贯彻天人合一的生态教育思想相结合,从而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生态伦理有效结合的实例,引起了与会学校教育者的浓厚兴趣,大家也纷纷介绍了各自推进国学教育的经验。有的学校明确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价值目标立校,有的学校采取的是系统规划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成长的年龄阶段特点,针对性地编印校本教学资料,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讲授,并且将国学教育融入思维训练、体育活动、国艺表演和比赛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有的私塾学校和父母学堂把幼儿教育和家庭父母教育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常规学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启发式教育。有的学校提倡中国式诵读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思维的联想性和丰富性。有的采取“背诵、感悟、内化、实践”的教育路径。有的学校倡导以文育人,以文昌校,出现了当代大孝子的事迹。有的大学教师倡导“读、论、行”相互推动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校园中组织了读书小组,每天反复阅读、体会、交流《大学》、《中庸》、《论语》,主张使国学成为行为伦理。如与会者所言,国学的推动始于民间。现在的问题在于社会组织如何系统推动,政府部门如何配套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