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文的吟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逐句翻译的方法。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实施过程是:
(一)启蒙阶段——例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欣赏《三字经》、《百家姓》、《静夜思》的吟诵,让学生知道中国独有的古老的读书方式——吟诵。
(二)导航阶段——欣赏古诗词吟诵,认识入声字,了解诗歌的调子、平仄相对、开闭口音、押韵、虚词的语气等知识。诗歌的调子(上中下调):调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设计,体现着吟诵者对于诗句的不同体会。对于较长的古体诗来说,上中下调的安排,体现着吟诵者对于诗歌的层次把握。吟诵调的设计,必须符合诗歌的意境,平仄相对:古人创作讲究对仗,最基本的要求,除了词性相对,还要平仄相对。通过形式美,体会内容和感情之美。
(三)践行阶段——古诗词、文言文吟诵教学
1.在吟诵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2.在吟诵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www.xing528.com)
3.在吟诵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4.在吟诵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古诗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吟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吟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这样进行吟诵法教古诗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经过反复吟诵,让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同时,随着大量地吟诵诗文,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作者均为番禺市桥侨联中学教师
第一、二节作者罗思红,第三节作者梁笑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