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国德强企

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国德强企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使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它是为尊重具体学校的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的,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现在,它已正式纳入我校的校本课程。为了提高实验的规范性、严谨性,我校制定了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国学雏鹰奖章”评价体系。③建设教师队伍: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也是课程的受益者。

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国德强企

(一)广泛动员,获得支持。我校的国学教育从开始的摸索阶段到凸显成效的十年期间,一直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无论是每天的10分钟诵读、每周的国学活动课,还是各种大小型交流、汇报活动,全体学生都是全程参与的。所以要组织这样大规模的实验活动就必须先召开三方面的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白、教师理解、家长接受。

(二)培训学习,保证师资。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实验对教师来说,是项富有挑战性的实验。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们都没好好读过《四书》、《五经》,没有多少古诗、古文底子,所以我校实验教师带头学习、研究古诗文,通读了《大学》、《老子》、《论语》、唐诗宋词等,长期聘请热心推广国学的离休教师郑千一作实验顾问,定期邀请北师大郭齐家教授、华师大陈汉才教授等对教师进行专题理论培训,邀请特级教师、教研员进行古诗文吟诵等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们在实验中边教边学,边教边思,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科学安排,形成体系。2001年,诵读实验初始阶段,我校将每天10分钟的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两年后,我们开始思考将经典诵读作为特色课程,因为一方面,这样才能使诵读实验更加严谨、规范;另一方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使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我们可以将经典诵读作为课程列入课表,保证课时(2001年全国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使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它是为尊重具体学校的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的,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校的经典诵读除了每天有10分钟的短课,每周还有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现在,它已正式纳入我校的校本课程(小学,国家课程占88.3%,地方课程(含学校课程)占11.7%)。

自从将经典诵读实验定位为特色课程后,我校便不断强化课程意识,规范管理,做到精心策划、要素齐全,既有课程方案、系统的教材、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指导用书),又有师资队伍、课时安排和评价办法。另外,我们还将国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关联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构建校本德育,国学课程的实施从“零敲碎打”变为“逐渐规范”直到现在的“形成体系”,它同时亦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手段与特殊载体

1.课程要素齐全

(1)研发校本教材。我校在国学教育实验的开始阶段,还没有树立课程观,学习时间虽有保证,可使用的教材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也没有学习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无不希望有一套适用的、系统的国学用书。多年的实践使我校实验教师对于少年儿童适合学哪些国学内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怎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要不要配拼音、解释等问题,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开始系统地安排教材,规定一至六年级要背诵100首诗词、120句名言格言,古文部分则定为: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有关行为规范、史地常识的蒙学名篇;中年级诵读《大学》、《论语》等论述世情事理的古文;高年段诵读《道德经》、经典美文等内涵深刻、富有哲理的古文。2007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丛书作为我校《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有效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荣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少儿国学读本》丛书被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确定为“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经过修改再版,面向全国发行。这套教材以古文古诗名篇为主,涵盖了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之学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制定教学计划。我校制定了详细的国学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少儿国学读本》中的内容为例,编写了《〈少儿国学读本〉教学指导用书》和教学进度建议。

(3)形成课程评价。为了提高实验的规范性、严谨性,我校制定了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国学雏鹰奖章”评价体系。“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分六个级别为学生制订了相应的学习要求及奖励方式,由学生自己、伙伴、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该体系富有弹性和趣味性,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基本内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读多背,它促使学生对经典诵读一直保持着盎然的学习兴趣。

(4)健全课程管理。课程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为保证国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不断总结、反思,努力健全课程管理机制。

①做好课程规划:结合学校五年发展规划,认真规划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建立国学课程管理机制。②明确课程实施计划:学校教导处制定国学课程在全校课程计划中的时间安排,包括学段和周次安排,并组织实施。③建设教师队伍: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也是课程的受益者。我校为教师举办的各种培训一直与诵读实验同行,一是通过专家讲座提升思想认识;二是以实验中的合作探究强化团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系统学习经典文化,让每位教师“满腹经纶”;四是以赛课研讨推动教师教学创新,提高国学课教学水平;五是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六是研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文学修养、国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和完善者”。在特色课程的构建、实施过程中,五山小学充分发掘教师的智慧潜能,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研发校本教材、摸索特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编制特色课程方案等活动,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由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向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诠释者、管理者这种多元化角色,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加快了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目前,学校从事国学经典教育和科技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有35人,其中许凤英校长成为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州市名校长,多次在国内外介绍国学经典教育经验;曾瑜、兰润花成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游彩云工作室培养对象;曾瑜、何珊为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学科特约教研员;王瑞芬、何珊、何志清为市级骨干教师;李淑君、熊萍芬、付凌亚、贺立群、李穗湘老师先后在省内外执教国学示范课。教师撰写的关于国学教育、创建特色课程的21篇相关论文、经验总结相继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④组织教学研究:我校非常重视国学教育科研,相关课题先后在省市区立项。除了校内建设研究团队,我校还牵手同样开展国学教育的石牌小学、汇景实验学校,跨校联合发展,建立校际研究团队,三校联合创建的《新课程背景下强化经典文化教育团队》于2009年被立项为广州市首批创新学术团队,成为25个团队中唯一的小学团队。在校本教材研发成功后,我校又申报了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国学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整体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期望特色课程不仅仅停留于学校的局部或某个方面,而是扩展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学校整体效能的提升。学校以该课题为核心课题,组织年级组为单位分解研究目标,确定若干小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教师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课题的整体性实施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理论提升与行动研究互相渗透,提高了效益。2013年7月,课题顺利结题。

⑤课程监控与评价:学校成立了导读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学示范、教材研发、师生评价、课程监控等。

⑥课程资源管理:做好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软件的开发、课程成果的申报和推广应用、课程实施动态宣传(如媒体报道、校报《子衿报》和校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发行以及网络交流等)。

⑦经费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的经费如教师培训、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津贴、购买图书资料、交流展示活动等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2.课程特征外显

(1)普及性。无论是哪一种特色,都应该面向全体,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的国学教育特色从创建的初始阶段到凸显成效的十年期间,一直是面向所有学生和涉及所有活动,每天的10分钟诵读、每周的国学课、各种大小型交流、汇报活动,全体学生都是全程参与其中的。国学课程的实施一直有意识地与各个学科、各项活动相结合,既延伸了国学课堂,也丰富了其他学科资源。如,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为古诗、名言配画,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用歌舞演绎古诗古文,品德课上用背过的经典名句领会道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定期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都融入国学元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国学课程的成效,不仅使国学课程有了肥沃的土壤和检验成效的机会,也为学校各项活动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这种多学科、多渠道的有机结合就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增强了课程学习效果。

(2)创新性。

①学习内容有弹性:国学读本中的诵读内容富有弹性,由老师、学生自选,如六年级要求学生熟读《道德经》全文并背诵其中的十章,学生可自主选背。(www.xing528.com)

②学习时间分长短:国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包括每天10分钟的短课和每周一节40分钟的长课。实践证明,每天10分钟的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有效策略,能够及时巩固,降低遗忘率,学生也不易疲劳。学生每天坚持读背,待到小学毕业时,他们就有2000多个10分钟的诵读,积累的古诗文量就很可观了。

图 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

③课堂模式有创意:创建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由于语言积累是国学课堂的核心目标,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遗忘规律,创建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

该模式七个步骤中的读背环节占整节课的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读诵方法,如:拍手读背、打节奏读背、你应我和、据画背、据意背,配以快板、动作、舞蹈的表演背,还有唱游展示、吟诵展示等。由于充分利用了集体效应,学生诵读的时间更长,热情高涨,兴趣也更浓了。

④经验提炼有个性:我校还总结出了朴素的国学教育经验,即“存钱论”、“泡菜水论”、“文火煲汤论”,该“三论”应用于国学课堂实践的描述显得形象而准确。如,“存钱论”,我校将学生每天坚持10分钟诵读经典比作为将来存钱,存到一定量时,就可随心所欲地支配。即不断诵读积累,文化底蕴也会不断深厚,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再如,“泡菜水论”,学校认为,良好的诵读氛围就如人们兑制的泡菜水,师生长期浸泡在其中,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师生心灵,让师生变得儒雅而睿智。“文火煲汤论”则强调不能急功近利,学经典犹如用文火(即小火)煲汤,需慢慢阅读,慢慢引导,日复一日地积累,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每一个儿童的心坎里,并成为其一生的源头活水。

(3)实效性。

①培养了学习国学的兴趣与热情。少年儿童天生喜欢读读背背,即使不引导他们记诵经典,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我校学生已养成了每天诵读的好习惯。老师们发现,学生不仅爱背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名言格言、《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对深奥的《道德经》、《大学》等也能找到语感,背得饶有兴趣。学生的课外书也都是充满了智慧哲理的经典名著。

②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特殊载体,提出了经典教育工程中的校本德育模式,即“背诵——感悟——明理——内化——体验”,开展了《让国学走进孩子生活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德认识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经典的浸润中,学生们变得有涵养,知守常,懂敬让,言行举止都透着儒雅的风范。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是宝贵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史地、道德、礼仪与规范等方面的知识,我校以这些经典书籍为载体,在小学生端正品行,陶冶情操,扬善抑恶,净化心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有明显改变。如学习《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知道了如何穿衣戴帽、如何坐立行走;学习了《弟子规》中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知道了应如何讲究卫生,保持整洁。教师、家长普遍反映,背诵经典的学生变得谦虚有礼,温文尔雅,也更有责任心了。

2012学年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题:“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对你现今最关注的社会、民生、科技、文化、经济、学习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六年级学生卓曜龙这样写:“房价高,宜减免开发人的税收,降低房价。国家可以建立多个科学研究所,分享科学技术,取长补短,加快科技发展。乱摆乱卖的小贩太多,是因多个无需交店租,可建立无租金贩卖所,可美化国容、国体。学生可适当减轻学习负担,作业可在校时间内完成,回家后可自行巩固知识。最终,承老子之思想,施无为之治,则国之安也,民之乐也。”这位学生的答案是课堂上的真实原创,反映出学生背诵了《老子》以后,能活学活用,用老子“无为”思想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以致用的鲜活案例。

五山小学通过几年的国学诵读实践体会到,国学的确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其本身内容的独特性,教育的深刻性,比一般教材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诚信教育、友爱教育、尊敬师长教育、自强教育。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学校能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好传统道德的传承与时代道德的构建关系,并在诵读实验中及时引导学生将诵读的内容转化为现实行为,避免知行脱节。

③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几年的诵读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一篇又一篇的精美古文、诗词熟读成诵后,会慢慢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需要表达时往往能够脱口而出,张口就来。学生在课内课外会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或者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感受用经典蕴含的道理加以概括,还能进行各种仿写、创作,驾驭民族语言的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仿照古文进行文学创作。如:五(2)周怡馨描写清官的作品:官善若烛,烛善明而不晦,为民驱黑发光,故民颂之。五(2)潘继彦歌颂蜜蜂的作品:上善若蜂,蜂传播花粉而不争,献众人蜂蜜,故几于道。脑善思,眼善看,耳善听,手善巧,事善防,做善勤,夫唯用心,众志成城。五(2)文嘉密写大树如何成材的作品:根善钻,叶善绿,干善直,吸大地之精华,故能成材。五(1)唐晔描写春天:春风来兮燕儿飞,学子匆匆兮上学堂,只盼早日成才兮走四方。六年级学生在读了《笠翁对韵》以后,对写对联产生了兴趣,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名字作对联:“梦寐以求天上物;琪花瑶木勤中来”(黄梦琪),“万紫千红春光一片,文韬武略指点江山”(刘紫韬)等。奚望同学用对联,概括我们的经典诵读实验:“好一座学堂,书声琅琅,读国学经典;千百名学子,风度翩翩,做少年君子。”

3.显现校本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不仅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我校国学课程的实施与管理逐步规范,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国学教材、国学课堂、国学教育方案、经验、成果、师生家长对国学课程的认识、各项活动等,都凸显着这门课程的独特文化。

我校的“国学教育五言诗”高度凝炼地概括了建设国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形式、特点:“诗词文歌赋,吟诵唱和表。师生齐参与,集体效应牢。渗透各活动,科科受熏陶。渐进又恒久,积沙比塔高。巧学十分钟,汲用精华妙。国学开新花,全面素质好。”

有人说,“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特色课程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山小学校园内时时听到琅琅的经典诵读声,处处看到浓郁的传统文化,国学馆、经典墙、书画廊每天都与学生进行无声的对话,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悄悄地深深地浸染着整个校园,浸染着师生心灵。学校已成为有国学文化气息的学校,师生逐渐成为有书卷气质的人。这些年,我校依托特色课程的建设,有效地盘活了学校、社区和家长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环境的优化,学生素质得到了综合地和谐地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作者为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正高级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