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作为我国新诗歌创建中的探索者,他取得的成就不是涉及中国诗词发展的细枝末节,或仅仅涉及那个方面,而最重要的是高屋建瓴,从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全局上探索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
首先,他认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发展中存在的偏向,否定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推翻全部词调曲谱,不拘格律、不拘平仄,彻底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诗词传统的所谓“诗体大解放”。赵朴初严肃指出,“我们不能把这种彻底否定传统的主张作为新传统来继承”。他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如果硬要说这是传统,那也只能是从西洋来的所谓自由体,自由诗的流派,这些是舶来品,不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舶来品能够有销路就好,我看也没有销路。舶来品是滞销货,与民族诗歌传统无关的。”
赵朴初引用并赞同闻一多先生的意见,批评了郭沫若的《女神》存在的偏向就是“句子是欧化,用的典故也多半是西方的典故,十分欧化了。”
赵朴初还提到:1956年,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谈诗歌问题,他指出自己以前犯过错误,低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赵朴初认为,中国的诗歌不论将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汉语语音不变,它的语言特点——平仄总还是要用的。作为一个诗人,需要有一个基本功,就是要懂得平仄。中国的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吟诗可以感受到它强烈的音乐感。诗歌的平仄规律如果打乱,读起来就很别扭,诗歌的平仄规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对于这种艺术规律我们应充分加以认识,而不可轻视和否定它。(www.xing528.com)
关于韵脚的问题,他指出,对于诗歌来讲,它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押韵,如果不押韵就不成为诗。韵律在诗歌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把西方的无韵诗输入到中国来,就不那么容易为我们的读者所接受。他赞同闻一多先生所说:对于不会作诗的人,格律是一个束缚,格律是一个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格律就成为一个表现的力气。
赵朴老诗文字洗炼,用典、用韵自如灵活,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给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赵朴老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功探索表明,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和气派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适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民族审美心理,可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可以为钟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不同层次的人们所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尽善尽美的广阔发展天地。赵朴老诗为中华诗坛增添了绚丽光彩,是中国诗文化的辉煌成果,在我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