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是我国新诗歌创建的探路人、摸索者。而且是一个执着的探路人,他是一个数十年坚持不懈,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摸索者。
赵朴初在中华诗词发展探索道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他在曲的方面的探索。他指出:“一九五九年开始写曲。据我个人粗浅的体会,曲,这一体裁,和四、五、七言的诗以及长短句的词相比,灵活性较大,易于吸取群众性语言,也能容纳更广泛的内容,对于摹写新的事物,可以提供较多的方便。同时,曲的音乐性强,在形式和格律上,我觉得它对于民歌和新体诗的发展,可能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曲”和“词”一样来自民歌,后来与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主流,占据我国舞台最少达七八百年之久;从十九世纪起,它才逐渐脱离舞台,脱离音乐舞蹈,和“词”一样成为仅供案头欣赏及吟诵的一种文学品种了。
赵朴初认为:“在传统各种诗体中,‘曲’是最能容纳那种嬉笑怒骂、痛快淋漓、泼辣尖锐的风格的。”赵朴初正是以曲的形式创作了《某公三哭》、《故宫惊梦》等尖锐嘲讽赫鲁晓夫、江青等脍灸人口的曲。赵朴老说,继续摸索下去,既然不再是为“配乐”而写曲,既然撇开了种种为“合乐”而制定的传统曲律,那么又何必一定非沿用传统“曲牌”不可呢?于是我尝试着自定调式、自定调名,姑且名之曰“自度曲”。《赵朴初韻文集》收录了赵朴老的多首自度曲。自度曲的调名,字数、句数均自由。
赵朴初在诗词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日本比较流行的俳句,他称之为汉排,创作了多首汉俳。日本学者承认俳句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多从中国古诗中获取构思的原料。俳句在日本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诗词形式。俳句要求必须要有表现季节的字词,大抵上说,一般都把俳句看成是将讽咏对象压缩成五、七、五共十七个字。这种说法虽不够全面,但通常一般为十七个字。日本有些俳句并不注重押韵,但日本一些著名的俳句作者也倡导“贯彻韻文精神”,严格要求俳句的韻文风格。赵朴初也不排斥新诗,也创作过多首新诗。(www.xing528.com)
关于音韻方面赵朴初也做了多方探索。首先他反对把西方所谓“无韵诗”输入我国,认为这样很难为群众所接受。他根据我国方言太多韵部各异,不易找到一致承认的标准。提出倾向于大体依据京剧的所谓“十三辙”。减少韵部数目,放宽选韵范围,并且借京剧的广泛流行的影响,无形中为这一分韵法开通较宽的道路,便于使多数人容易接受而已。
赵朴初高度重视、支持中国诗词走向世界。他在为路易·艾黎先生英译《李白诗选》作序中说:译者在《序言》中已明确提出,只有原诗的精神和含意可以用英文表达出来,至于文字的魅力则常常是无法翻译的。这个意思我觉得颇有道理,诗歌语言之美总是和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翻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像李白这样伟大诗人的作品,在国际的交流中,一再重译,我认为不仅是可取的,并且是必要的。艾黎先生这个译本,以其种种特色,对于国际文化界,肯定是一个重要贡献。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翻译工作者们,从外国朋友的成就中,得到激励,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把我们应当担当的一份担当起来。
赵朴初在他的诗集《片石集》的前言说明了他的探索精神。他说,屈原有句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一个求索者的我来说,倘能在这漫漫修远的道路上做一片铺路的小石头,即使将被车轮碾碎,终究能起一点垫脚的作用,也还是可以欣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