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明白第一个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读懂“中华国学”这四个字。
第一个是“中”字。“中”字的形,每个中国人都必须明白,因为中国姓“中”。“中”字的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籀文、中山寿王文、篆文,其字形似一杆旗帜,中间一竖画为旗杆,旗上波横为旗游,旗下波横为游影,中间一圈的“旗”像一族、一部落。一国之众、一族之众,皆集于一旗之下,旗居中。古时,甲骨文卜辞记载:立中即立旗,立中看风向,立中允无风。今天,首都的国旗就是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中央的中心点上,各地方各部门竖的国旗,也是立在本地、本单位的中心位置上。在未有“中”、“旗”字之前的八卦爻号表示“中”的意思是“艮”卦,山为天地之中。天动为风巽、为日离、为兑泽,地动为雷震、为水坎、为山艮。山动处于天动地动之中。
“中”字的读音为zhōng,与之读音相同的有忠、衷、盅、鍾、鐘、终、柊、螽、忪、伀等。忠、衷、盅三字都有“中”字在,忠在心间,衷、盅则在衣食间。鍾、鐘都简为“钟”,这两字是绝对不能混为一字的:前者是金、重,与盅同,这“皿”不是瓦皿,而是金皿,金饭碗啊!千里再重再远都钟爱它;后者是金、童,金童的声音变化,知道他的生长时间过程。前者为空间;后者为时间。前者为物;后者为人。前者为物质;后者为精神。为何“终”与“中”同,有终就有始,岁终也是岁始,然在一始终的过程里,终就是中。柊、螽则是根据“冬”而出的植物“木”和动物的双“虫”罢了。忪、伀,就是人心要“公”,要“中”。正如同始终一样的惺忪,惺者清醒,忪者不清,清与不清间为中。所谓一半清醒一半醉为中。“中”字的另一读音为zhòng,与之读音相同的有仲、众、重、种。仲是人在时空的中位,孟仲季,既可指时秩,亦可谓人序。众者中也:上面所说,一国之众、一族之众,皆集于一旗之下,旗居中。重和种,其实种原为種、穜,是禾的千里之重,它比金的千里之重,更为重要。所以在甲骨文里有“禾”字而无“金”字。无有金,可以活,不种禾,我无以为活,因为“我”字的古文是“禾、戈”,而今变成“手、戈”了。
“中”的义是什么?除了与形的“旗、山、艮”义有相通之处,还与读音同的忠、衷、盅、鍾、鐘、终、柊、螽、忪、伀,仲、众、重、种等义有相近之处外,还有很多层的意思。《说文解字》释“中”的义为:“内也。从囗1。下上通也。”四方之中,四方之内。东西内中,南北内中。中者,为五为土为黄为甘为意。内者,肉也。皮肉骨,肉不就中么,中肯。从囗,这是指四面八方的范围,如田、因、固等;从口,这是指口内,如舌、日、曰等。从1,这不是数字符号的1,而是下上通的意思:引而上行谓之进,引而下行谓之退,进退间不亦中乎!中者:而也,正也,证也,心也,和也,平也,半也,断也,满也,成也,穿也,贯也,藏也,应也,合也,要也,腰也,孚也,通也,用也,庸也,立也,所也,著也,媒也,申也,入也,人也,宜也,允也,央也,坎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得不失,……所有处于反义词间的意思,均可谓中。如上下、进退、虚实、大小、高低、多少、正反、长短、是非、曲直、聚散、左右……有多少反义词组,就有多少“中”的意思。如好心、恶意,破碎、完整,酥软、坚硬,炎热、寒冷,诚实、撒谎,仔细、马虎,聪明、愚笨,狭窄、宽阔,晦暗、明亮,勇敢、懦弱,宽容、严格,表扬、批评,一向、偶尔,善良、凶恶,寂静、热闹,贫穷、富裕,精致、粗糙,健康、虚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懂了“中”字的意义,等于读懂了中学的书本知识的一半以上,真正读懂了“中”字的意义,等于读懂了中国国学知识的一半以上。
第二个是“华”字。“华”(華)字的形,像一株盛开的花形,所以古字“华”与“花”相通。華古字形,上部像叶垂敷之形,下部像蒂萼之状。“华”(華)字头为草花头,直竖者为茎枝,中间的横竖笔划为花叶状。不但“华”与“花”相通,还与“葩”、“荂”字相通。“华”(華)字的形,像是一株树木盛开的花形,还是像是一株叶草盛开的花形?两者兼有,而侧重于树木。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春华秋实,就有秀实的意思。
“华”字的读音有两种。一种为阳平声huá,与之读音相同的有哗、铧、骅、划、搳;一种为仄去声huà,与之读音相同的有话、画、化、桦。“华”的平声,多为名词、形容词。哗、铧、骅相同都有“华”字旁,偏旁再加口、金、马而已。划还有读音为入声去音,如策划、规划等作动词用,此处动词偏作名词用,如轻划、飞划等,与阴平声“花”字的读音相近huā,义也相近。搳则是搳拳的搳,搳拳的时候,手在空中的动作也有如画花相似。“华”的仄声多为动词,话、画、化,话是口头语言,画是书面语言,其转换变化靠的是中国的象形汉字。“华”读huà专指华山,华山原叫惇物山,其形远望若花状,像莲花,其意为万物生花,其质为花岗岩山。华山为中原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大自然画下的一条明显分界线,是古羌族人东迁成为华族的重要自然标志,也是中原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自然标志,更是华夏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融合而成汉族的重要自然标志。今天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均以“华人”谓之,即从此来。桦则是白桦树的桦,其树皮好像开出了白色的花一样。
“华”字的义是什么?一是中国人的称谓,为华人。二是与“花”同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华秋实。三是草木荣华,草木枝繁叶茂,充分展现生命实力和外部风姿。四是光华、光彩,华的内质有火,火代表光和热,能火热光大,永放光华、光彩。五是华环,发生在云层上紧贴日、月周围内紫外红的光环。六是精华,米青为精,向上长亦为精,向下伸为神,张扬精神为精华,即吸其精华。七是华章、文采,华美的诗词、文章和图画,美丽的文采,华藻的句章,美观的画面。八是文饰曰华,如言悃愊无华,奢靡则曰奢华,荣显则曰荣华。九是铅华、铅粉,擦脸的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不御。”还有铅华洗尽,即姿色尽失。十是华发,又称华颠,头发白花,年老之谓。十一,地名、山名。十二,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懂了“华”字的意义,等于读懂了华人自己的基础知识。
第三个是“国”字。让我们来了解简体的“国”字和繁体的“國”字。《说文解字》释“国”为:“邦也,从口从或。”“口”即是国家四周围的疆界;“或”是对国与国之间的疆界产生了疑惑,哪一国的兵力强大,其国土地盘也就大。《说文》释“或”为:“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国”字原本就是个“或”字,边界的国土或是你国的或是我国的,关键是谁有兵戈在那里守卫,因而边界上就常有“兵戈之争”。“或”和“域”相通,“域”又和“有”、“囿”相通,清朝学者段玉裁注释《说文》的“或”字时指出:“毛诗九有,韩诗作九域,纬书作九囿。”“有”为手里拿着肉,“囿”指饲养禽兽动物之地。“国”不但是用来饲养禽兽动物之地,而且也是用来耕种植物之地,所以“国”的古字又由三个“秦”字组成,而“秦”字籀文又写成“秝”,一个“国”字包涵着六个“禾”字,可见“国土”又是适宜栽种禾黍,能给人们带来利益之地。土地,乃国家赖于存在的基址,社稷之谓。“国”的古字还写成“囶”和“圀”,意思是把四面八方的土地领域圈划了起来,也就成了“国”。简体的“国”字是由“口”内有“玉”字构成,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则将“國”字简化为“口”内有“王”字构成,这两个字都不能体现“国”的真正含义:“国”并不等于代表权力的玉玺所管辖及的地方,也不等于王权所能管辖到的地方。“国”应该是有兵戈为我们每口人守卫着边境、且能安全地生活的地方。丘逢甲发明了一个“囻”字,即是人民民主的国家。
第四个是“学”字。繁体的“學”字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说文》释“学”为:“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为“斆”。“學”字至少包含有五个层次以上的意思:一是学习的时间。“子”是时间的开始,子月乃一年的开始,子时乃一天的开始。“子”字也说明,孩子一来到人世间就得学吃奶乳才能生长,学认字才能发展,“字者,乳也。”“字”的本意是孳乳,后来才引伸为“文字”。二是学习的场所。“冖”字原意为覆盖,引伸为“冪”,冪和帐相通,孔子“设帐而教”,这“冖”也就是学校。“冖,尚矇也”:天地之始,朦胧之初;人孩之时,矇眬之际,不以学习,无以明白。三是学习的费用。羽毛古代曾作货币,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是要付出学费代价的。小孩犹同小鸟,通过学习,长成羽毛,才能展翅高飞,“羽毛未丰,不可高飞”。四是学习的内容。“爻”就是中华民族用它来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初始符号,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更是中国国学的根。学“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爻,爻是指阳爻和阴爻;其次还要懂得阳爻和阴爻是互相交错不断变化的;最后更要懂得这“爻”交错变化的规律。“学”的异体字“斈”,就是将“爻”号在“臼”里演化为“文”字。但不管学什么内容,“孝”则是孩子学习和父母教育的人生第一课。五是学习的方法。篆文的“学”为“斆”字和“教”字同样都有“攵”,“攵”:“小击也。从又卜声。”学校里无论是“学”还是“教”,其方法都相同,就是仿效、效法、校对、校正。极为有趣的是,中国文字里把学的时间与教的时间、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学的方法与教的方法辩证统一在笔划上,不能不令人叹服。
学教所指向的对象内容就是“爻”号,以爻号来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学问,就是中国的国学。中华国学,就是用从爻号演变而来的汉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的规律的学问。
《易》是最有资格可称之为国书的,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也是世界上最为不朽的一部书。《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一切学术的根源,更是中国国学的根源。《易》是中国古先民总结古人类生活经验的一部书。《易》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一部书。也可以说,《易》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人类等发展变化的一部书。这部书所构成的一门易学学问,涵盖了中国的所有其他学问。
中华国学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易学发展史。自人文始祖伏羲画的八卦符号开始,最早便有《连山易》,又称《列山易》、《烈山易》,是人类社会“火”的时代学术思想结晶。《连山易》的卦序图:“艮小过遯谦蹇旅咸渐颐震无妄复屯噬嗑随益大畜大壮乾泰需大有夬小畜剥豫否坤比晋萃观蒙解讼师坎未济困涣贲丰同人明夷既济离革家人损归妹履临节睽兑中孚蛊恒姤升井鼎大过巽”,用六十四个符号来表现天地人变化规律,而后面的卦名是没有的,因为当时未有文字。接着华夏民族推演出《归藏易》,《归藏易》的卦序图:“坤否豫观晋比剥萃泰乾大壮小畜大有需大畜夬复无妄震益噬嗑屯颐随升姤恒巽鼎井蛊大过明夷同人丰家人离既济贲革师讼解涣未济坎蒙困谦遯小过渐旅蹇艮咸临履归妹中孚睽节损兑”,同样用六十四个符号来表现天地人变化规律,而后面的卦名有没有,《归藏易》出现在黄帝时期的仓颉造文字之前还是之后,也无法考证。这是人类社会“土”的时代学术思想结晶。
周文王演绎了《周易》,并用文字注释卦辞和爻辞。易学的重点是用从爻号演变而来的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的规律的学问,这是中华国学的根基、源泉。周文王演绎成《周易》的卦序图:“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明夷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复姤大过鼎恒巽井蛊升讼困未济解涣坎蒙师遯咸旅小过渐蹇艮谦否萃晋豫观比剥坤。”周文王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金”的时代,《周易》是人类社会已进入“金”的时代学术思想结晶。
接着下来的是黄老之学,其重点是用从爻号演变而来的汉字符号把握天与人变化的规律的学问,黄帝、老子和易学结合,创造出“太极”和“道”相结合的研究学问。后来由老子的道家发展成道教,道教是中国的宗教,其宗主推崇老子、庄子,其宗旨是崇尚自然,其经典为《道德经》,其据点为道观,知识分子、读书人较其他阶层的人喜爱此教。道家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重点研究解决的是天和人的关系。
春秋时期,中华国学发展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较为显眼的是儒家,儒家虽不是宗教,但也构建起宗教那一套架势:其宗主推崇孔子、孟子,其宗旨是崇尚伦理,其经典为《论语》、《孟子》,其据点为学宫,统治者较其他阶层的人喜爱此家学说,自汉朝后把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汉学,群众、老百姓、知识分子、读书人等等要爬上统治地位,非得熟稔这个儒家学说不可。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点研究解决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孔子把《周易》演绎为另一种卦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孔子的这一卦序,一直沿用至今。
也是在汉朝,佛教从印度传入,再传入韩朝、日本等国的亚洲宗教,其宗主是释迦牟尼,其宗旨是崇尚禅机,其经典是《金刚经》,其据点为寺庙,群众、老百姓较其他阶层的人喜爱此教。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中国化,也就是佛教在中国普遍化,出力至伟的是一位不识字的“六祖”慧能大师,其名下所著《六祖坛经》亦是经典。佛家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研究解决的是人和己的关系。到了汉朝,中华国学就构建起道儒释的完整体系,就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己的领域里的研究学问大厦已建成,所以中华国学又称为汉学。在汉朝之前,国的概念是省的概念,而国的概念是指天下,到了汉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制度构成,所以中华国学才真正成为中国国学。(www.xing528.com)
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的,中华国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发展,中华国学又向玄学的高度去发展。何谓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文解字》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可以说,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汉代扬雄曰:“玄者,幽离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又认为,知人方知天,知天方知人。汉代的玄学,将老子对宇宙本质的思辩成果和《易》的卦爻数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统一归纳,实际上是一门中国智者对宇宙日月星辰和农业季节及其人的性命这三者运动关系中的统一和同一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一门学问,即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道合一的智慧体系。
“玄学”之称的由来,是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其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所以,玄学又称天人合一的学问。
“玄学”重要的学术特征是:以天地人为研究,以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农业水利、动植物生长规律、音乐、律历、养生等知识为研究手段,去最终探索天地人“玄学”的学术成果往往不能够直接运用于世,却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知识的基础和升华,是一种智慧。是和平发展运作及其内在生态系统规律的一门系统性学问知识。中国历史上的“玄学”具有“基础性”学问的特点,它的学术研究资源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但是,它一般又不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伦理和科学技术等问题,而是着力去研究这些知识背后和本质性的同一运作规律,所以,“玄学”的学术成果往往不能够直接运用于世,却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知识的基础和升华,是一种智慧。
何谓玄学?国外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玄学(Metaphysics)是根本哲学(First philosophy),或者是神学(Theology),它包括天帝、宇宙、人生种种观念在内。玄学是研究超乎感官经验以外的、形而上的本体,与科学研究感官经验以内的、形而下的事物不同。如果要对应我们给科学的定义,也给玄学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玄学是一种“给定结论的绝对真理”。
我谓玄学:玄学就是“亠学”,就是“幺学”。“亠学”,是玄天之学、人性之学,是站立的人学,高玄的人学。“幺学”,是一始之学,元始之学,更是爻学、道学。玄学,既有探讨神秘深奥、无穷无尽的大宇宙,也有研究精神世界、心灵顿悟的小宇宙的学问。
我谓玄学:玄学就是研究神秘深奥的大宇宙的学问。玄学侧重于形而上的学问:道学、神学。玄学就是人类研究旡极、太极、阴阳、气场、五行、形符的虚玄学问。玄学又是研究天体与人体相通的仙道、中医、命运、占卜、相格、堪舆的天人合一的学问。玄学是人类研究宇宙本源、本体的学问,还是无中生有、化有为无的学问。玄学就是人侧重把握天道、地道、人道的智慧体系。人类掌握玄学的方法侧重于灵感了悟,侧重于归纳,在于天赋灵悟。因此,它是人类建设太空文明的重要工具。
中华玄学大大推进了中国人的思维发展,因而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随后就有大唐盛世的出现,由玄学而来的道学,对唐朝的繁荣起了指导的作用。因为唐代皇帝认老子李聃为祖宗,在尊儒之外又复兴道学,人们可在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中,发现道学治国的光辉。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唐王朝,受到道学思想的滋养,用道学原理:道是阴阳,道是过程,道是本原,道是规律,道是法则等,来治理国家,大放异彩。
唐朝的道学发展到宋朝,成就了程朱的理学。宋朝理学,是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朝的理学发展到明朝,成就了思维史上的心学。宋陆九渊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明朝陈白沙以自然为宗旨、以自得为归宿、主静的理论奠定了心学理论,湛若水和王阳明将其发扬光大,特别是王阳明构建起心学的理论体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本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伦理学说和修养论;“四句教”的教育观:“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清朝的朴学是在宋明理学、心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而成朴学。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小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由于清代朴学为考据而考据,埋头故纸堆中,脱离了现实,清朝日益衰弱,受到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所以强大,主要是科学和技术,于是向西方学习,提倡民主与科学成为时尚。中国的科学取代了清朝的朴学,何谓科学?国内外定义多多。国内有说,科学是一种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社会事业;有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有说,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有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有说,科学是科+学,科是分类:门、纲、目、科,学是学问、知识。国外有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有说,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它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有说,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有说,科学是一种进步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社会发展的进化过程,科学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句话:科学就是知识体系。我谓科学:科学就是时空的学问,科学就是人与禾的学问,科学是侧重于形而下的学问:斗学、器学。科学就是人类研究时间、空间、物质、生命、能量、信息的学问。科学就是人侧重把握地球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掌握科学的方法侧重于记问见闻,侧重于分析,在于勤奋思维。因此,它是人类建设地球文明的重要武器。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华国学发展成了今天的中国国学。
中华国学发展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由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时代是:水的时代、木的时代、火的时代、土的时代、金的时代,而未来是气的时代。人类在气的时代,也许消亡,也许进化,也许离开地球到另外一个星球,届时中华国学也同样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命运而进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